作者:黄毕林(主治医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消化内科)
指导者:丁西平(主任医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消化内科)
本例患者反复腹痛首发,且初始时IgG4升高,CA19-9正常,服用抑酸药物治疗有效,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胰腺实质占位病灶,未见明显胆管扩张,胰腺周围有渗出改变。根据2018年早期慢性胰腺炎共识,患者具有早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但患者逐渐出现梗阻性黄疸症状,且CA19-9开始升高及胆管胰管扩张,后经内镜超声下引导穿刺获取病理,诊断为胰腺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由自身免疫系统介导的慢性胰腺炎。2009年12月Honolulu共识会议根据AIP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将其分为Ⅰ、Ⅱ两个亚型。AIP-Ⅰ型在组织学上表现为受累胰腺组织及胰腺外组织或器官伴有大量IgG4阳性淋巴浆细胞浸润,间质的席纹状纤维化,临床上伴有血清IgG4水平的明显升高,属于IgG4相关性系统性疾病,可同时累及其他器官。《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把临床诊断标准写入指南,但按照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胰腺癌诊治指南及中国胰腺癌诊治规范,病理学证据仍然是胰腺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因为胰腺特殊的解剖位置和胰腺癌特殊的生物学性状,导致临床获取病理学证据较为困难,从而阻碍治疗的进行。大约10%胰腺癌患者CA19-9可表现正常,同时,约1%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CA19-9明显升高,对于反复发作的胰腺炎患者,如伴有胰管扩张,需高度警惕胰腺癌。新版指南推荐在内镜医师反复穿刺活检等专业介入后,由多名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师会诊。内镜超声为胰腺癌定位和定性诊断的最准确的方法。根据指南分类,本例患者为不可切除性,故采用化疗及局部放疗措施及免疫靶向治疗等综合支持治疗措施。
1.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64岁,汉族,已婚;出生于合肥。
入院时间:2020年1月20日。
主诉:反复左上腹痛3个月。
现病史:患者近3个月反复左上腹隐痛,进食后明显,伴腹胀感,有恶心,无呕吐,无便血,无发热。自行服用奥美拉唑等护胃药物后腹痛症状能缓解,但症状亦反复发作。2020年1月到消化科门诊就诊,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腹部CT检查提示胰腺炎,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淀粉酶及IgG4升高,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近3个月来食欲有所下降,大小便无异常,体重下降约2kg。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疫区接触史。否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及精神病史。有高血压病史5年,服用厄贝沙坦150mg/d降压治疗。
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2.入院查体
神志清楚,精神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停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左上腹部深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腹部未见肠型,双肾区无明显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
3.入院辅助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A19-9、CEA、CA50、AFP、CA15-3,抗核抗体谱均正常。
空腹血糖6.1mmol/L,尿淀粉酶1047U/L(0~800U/L),血淀粉酶 168U/L(35~135U/L),血脂肪酶449U/L(23~300U/L),CA19-9 21U/mL(0~37U/mL),IgG4 4.58g/L(0.03~2.01g/L)。
2020-01-13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贲门息肉。病理:贲门黏膜慢性炎,鳞状上皮增生;胃体黏膜轻度慢性浅表性炎。
2020-01-18 B超:胰头19mm,胰体18mm,形态饱满,回声减低、不均匀,胰管未见扩张。
2020-01-21 MRCP+胰腺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胰头部体积增大,胰管显示欠清,胰体尾部胰管走行迂曲、扩张,增强扫描胰头部实质均匀明显强化,胰腺体尾部饱满、边缘毛糙。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程度稍低,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胰周脂肪间隙模糊,左侧肾前筋膜增厚。MRCP肝内胆管走行正常,未见明显扩张,左右肝管显影良好,胆总管下端显示欠清,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其上段管径未见明显扩张,至今约0.4cm,其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诊断意见:胰腺形态改变伴远端胰管扩张,考虑胰腺炎可能性大。胆总管下端显示欠清,考虑炎性狭窄可能。
2021-01-22实验室检查:尿淀粉酶377U/L(0~800U/L);血淀粉酶 99U/L(35~135U/L);血脂肪酶443U/L(23~300U/L);IgG4 3.76g/L(0.03~2.01g/L)。
4.初步诊断思维过程
(1)入院时病情总结
老年男性患者,反复慢性左上腹部隐痛,进食后明显,血尿淀粉酶及IgG4升高,门诊抑酸药物治疗有效但症状反复,血尿淀粉酶升高,门诊胃镜提示慢性胃炎。
(2)入院时诊断思路
患者血尿淀粉酶及血脂肪酶升高,无皮肤巩膜黄染,CA19-9正常,胃镜未见明显异常,IgG4升高(约2倍),CT及磁共振未见明显占位,胰腺周边有渗出,MRCP未见胆管扩张,综合考虑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3)入院初步诊断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癌待排除,高血压。
5.诊治经过及后续检查
入院后,结合胆胰外科会诊意见及根据患者病史结合辅助检查等,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性大,给予抑酸抑酶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减轻,且复查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于2020-01-26出院。出院后口服雷贝拉唑20mg,1次/d治疗。出院后,患者仍有进食后腹痛,且逐渐出现眼黄、尿黄,且体重下降明显。于2020-02-25再次入住消化内科,复查MRCP及胰腺增强CT,超声胃镜下引导胰腺穿刺病理活检。以下为患者IgG4、CA19-9及辅助检查所描述的胰腺及周边脏器情况,其余肿瘤指标一直处于正常范围内。
2020-02-24:IgG4 4.19g/L(0.03~2.01g/L)。
2020-03-10:IgG4 2.86g/L(0.03~2.01g/L)。
2020-04-14:IgG4 3.6g/L(0.03~2.01g/L)。
2020-02-26:CA19-9 41.27U/mL(0~37U/mL)。
2020-02-28:CA19-9 44.01U/mL(0~37U/mL)。
2020-03-02:CA19-9 38.07U/mL(0~37U/mL)。
2020-04-14:CA19-9 19.55U/mL(0~37U/mL)。
2020-02-26:PET/CT示胰头、颈部见结节状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分布欠均匀,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最大值5.4,延迟130min后,摄取灶成局灶样,SUV最大值6.2;余胰腺放射性摄取欠均匀。结论:胰头、颈部结节状FDG代谢增高灶,延迟显像FDG代谢较前增高,余胰腺FDG代谢欠均匀,考虑高活性病变(免疫性胰腺炎可能性大,恶性肿瘤不除外),请结合临床。
2020-02-28:腹部增强CT示胰腺头颈部重大,局部实质密实,长径约22mm,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见轻中度强化,局部胰管显示不清。远端体尾部胰管扩张。胰周脂肪间隙模糊,见片絮状渗出影及少许积液,左侧肾前筋膜稍增厚。诊断意见:胰腺头颈部肿大伴胰腺炎、远端胰管扩张。结合实验室检查,考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胰头颈部局部实质密实,肿瘤待排除。
2020-02-28:MRCP+胰腺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示胰腺体尾部体积萎缩,胰头颈部体积饱满,其内见团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界欠清,大小约2.8cm×2.2cm,DWI序列似呈高信号,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信号稍低,增强扫描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强化程度略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其远端胰管呈不均匀增宽。胆总管及左右肝管明显扩张,较宽处内径约1.5cm,其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胆总管中下段间断显示,管腔未见明显增宽。诊断意见:胰腺头颈部异常信号伴远端胰管不均匀扩张及低位胆道梗阻,结合病史,考虑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胰腺癌不能除外。
2020-02-28:超声胃镜下胰腺细针穿刺活检示胰腺见大小约50.6mm×36.3mm不规则低回声灶,中央可见蜂窝样低回声灶,胰腺体尾部呈网格样低回声灶,胰管不规则扭曲,另见大小约11.2mm×12.3mm低回声灶,边界清晰。胆总管扩张,可见泥沙样沉着。22G穿刺针穿刺胰头病变部位4次。
2020-02-29:胰腺穿刺抽吸组织液涂片查见少数重度核异质细胞,考虑恶性细胞。标本血块内可见少数散在异型上皮样细胞,个别呈腺样排列,考虑恶性肿瘤,倾向上皮源性。
2020-03-01: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管支架置入术。透视下见肝内外胆管显影扩张,胆总管下段呈截断样改变,向胆管内置入10Fr×7cm圣诞树支架1根,胰管置入5Fr×7cm单猪尾胰管支架1根。术中诊断:阻塞性黄疸,胰头癌。
2020-04-14:全腹部增强CT示胰腺颈部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欠清,较大横截面积6.5cm×5.7cm,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区,肝总动脉、胰十二指肠动脉穿行其中,管壁毛糙,门静脉及脾静脉起始部稍狭窄、毛糙。远端体尾部萎缩,增强扫描强化稍弱。胰管扩张,胰管及胆总管内见引流管影,胆总管及部分肝内胆管见积气影,胰周脂肪间隙模糊,胃体后壁与病变分界欠清。诊断意见:胰腺癌病例,胰腺颈部占位,侵犯肝总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动脉、门静脉及脾静脉起始部,与胃后壁分界不清,腹腔内及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
6.最终诊疗思维过程
(1)最终诊断思路
初步诊断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经抑酸、抑酶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症状反复发作。后逐渐出现尿黄及体重下降明显,并出现肝功能损害及CA19-9轻度升高,出现阻塞性黄疸症状,且CT、MRI及PET/CT均提示胰腺头颈部异常信号影伴远端不均匀扩张及低位胆道梗阻。后行经超声胃镜胰腺穿刺活检,病理提示为胰腺导管腺癌。
(2)鉴别诊断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3)最终诊断
胰腺癌。
(4)治疗方案
2020-03-03:第一周期,白蛋白紫杉醇200mg d1,d8+吉西他滨1.8g d1,1.6g d8,同时口服安罗替尼8mg d1~14,靶向治疗。
2020-03-11:卡瑞丽珠单抗200mg免疫治疗1周。
2020-03-24:第二周期,白蛋白紫杉醇200mg d1,d8+吉西他滨1.8g d1,1.6g d8。
2020-04-01:第二次卡瑞丽珠单抗200mg免疫治疗。
2020-04-20:FOLFIRINOX(奥沙利铂144mg d1+伊立替康255mg d1+亚叶酸钙0.68g d1+5-Fu4.0g,静脉注射,46h),同时安罗替尼 8mg 隔日口服。
2020-04-23:第三次行卡瑞丽珠单抗200mg免疫治疗。
7.后续随访
行新辅助治疗后,CA19-9恢复正常,评估病情丧失手术时机,继续行放疗、化疗治疗。
本例病例以胰腺炎症状首发,且较长时间内伴随有IgG4升高,CA19-9正常,初步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后疾病进展,病理证实为胰腺癌。临床上少部分胰腺癌可以表现为IgG4升高,且可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在缺乏病理的情况下确诊困难。
[1]虞先濬,刘亮,徐华祥,等.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10):2109-2120.
[2]尚海涛,李忠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J].天津医药,2019,47(7):771-776.
[3]夏长胜,樊春红,王辉.血清IgG4和IgG4/IgG比值诊断Ⅰ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最佳临界值及性能评价[J].检验医学,2019,34(4):322-326.
[4]MAJEM M,HERNÁNDEZ-HERNÁNDEZ J,HERNANDO-TRANCHO F,et al.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ge Ⅲ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lin Transl Oncol,2020,22(1):21-36.
[5]陈洋,李晓青《.2018年早期慢性胰腺炎国际共识声明》摘译[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8):1639-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