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反复肠梗阻待查1例
反复肠梗阻待查1例
案例诊断
侵袭性纤维瘤
作者及指导者

作者:管鑫(医师 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二科)

指导者:姜相君(主任医师 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二科)

导读

1.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由单克隆成纤维细胞增殖形成的肿瘤,可累及骨骼、胃肠道平滑肌等。

2.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临床罕见肿瘤,每年新发病例3~4例/100万人,其中发生于腹腔实质脏器者临床上少见,发生于胰腺的侵袭性纤维瘤在临床上更为罕见。

3.侵袭性纤维瘤病在形态上表现良性,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为侵袭性生长、易复发,但无转移。

4.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十二指肠病变的病理检查。

5.侵袭性纤维瘤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物理、遗传等因素有关。绝大多数早期通常无任何临床症状。肿瘤增大时可被触及并引起腹痛,瘤体增大后产生压迫症状(包括肠梗阻、肠瘘、输尿管梗阻)。

6.目前完整的手术切除术是治疗侵袭性纤维瘤唯一有效的方法。

病例摘要

(一)患者首次入院

1.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36岁,汉族,已婚,山东人,工人。

入院时间:2018年11月29日。

主诉:腹胀伴恶心、呕吐2个月,加重1d。

现病史: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恶心、呕吐,每次呕吐量200~300mL,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平均1~2次/d,无腹痛,无肛门排气、排便停止等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窦溃疡、球溃疡、胃潴留,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给予抑酸、抗炎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1个月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腹胀、恶心、呕吐,间断服用甲硝唑、奥美拉唑等药物,症状未改善。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20年前发生车祸,出现昏迷,具体治疗不详,半年后再次发生车祸,左侧股骨骨折,行手术治疗。自诉就职于漂染厂,工作20年。已婚,育有1子,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2.入院查体

一般生命体征:T 36℃,P 82次/min,R 18次/min,BP 120/89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查体配合。腹部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右中腹部似有包块,质韧,活动性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叩击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其余各部位未见阳性查体结果。

3.入院辅助检查

2018-11-30:白细胞计数14.1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2.93×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0.915,淋巴细胞占比0.470,C反应蛋白36.58mg/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CA19-9在正常范围;大便隐血试验阴性;总胆红素21.10μmol/L,尿酸498.31μmol/L,白蛋白46.24g/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无异常。全腹部增强CT(图1)示空肠近端局部狭窄并十二指肠梗阻。

图1 腹部增强CT动脉期(2018-11-30)

A.胃脾间隙内不规则斑片状软组织密度影,与脾胃分界不清;B.斑片影与胰尾部关系密切;C.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区肠壁增厚毛糙,肠腔狭窄;D.十二指肠明显扩张、积液。

4.初步诊断思维过程

(1)入院时病情总结

青年男性患者,工人,因“腹胀伴恶心、呕吐2个月,加重1d”入院。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其占比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生化示总胆红素略增高,尿酸高。全腹部增强CT示空肠近端局部狭窄并十二指肠梗阻。

(2)入院时诊断思路

患者以腹胀、恶心、呕吐入院,在入院时首先考虑临床常见的肠梗阻。引起肠梗阻原因有消化道肿瘤、肠结核、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因患者入院时发生肠梗阻,无法行胃肠镜检查,所以先完善腹部增强CT、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高,影像学检查提示空肠近端局部狭窄并十二指肠梗阻,可能为十二指肠肠腔内肿瘤,腹腔内十二指肠肠腔外肿瘤,十二指肠溃疡、结核,结缔组织疾病等。需进一步完善后续相关检查。

(3)入院初步诊断

①不完全性肠梗阻;②胃溃疡;③慢性胃炎;④胃食管反流病;⑤股骨骨折术后。

5.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给予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心电监护、抑酸、保护胃黏膜、抗感染、通便、营养支持、补液等积极治疗。普外科会诊,建议继续目前药物保守治疗。具体方案:兰索拉唑30mg,2次/d;乳果糖 20mL,3次/d;头孢米诺2g,2次/d。

6.后续检查

(1)2018-12-03

患者症状好转,复查胃镜示慢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图2)。

图2 电子胃镜下表现

(2)2018-12-11

复查腹部CT示梗阻解除,胃窦周围渗出,较前片略有好转(图3)。

图3 两次腹部CT对比


7.转归

患者梗阻解除,医师建议完善胶囊内镜或小肠镜、肠系膜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等检查,患者及家属拒绝。梗阻解除,症状好转后,患者出院。

(二)患者第二次入院

1.入院情况

患者于2019-01-26食用凉食后开始出现腹痛(为间歇性隐痛,与饮食有关),伴有恶心、呕吐(呕吐4次,为绿色胃内容物,含食物,量不详),无其他明显不适。2019-01-28再次就诊我院,收住我科。

2.入院查体

一般生命体征:T 36℃,P 56次/min,R 17次/min,BP 123/89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心肺查体无特殊。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右中腹部似有包块,质韧,活动性可,右中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

3.入院辅助检查

2019-01-29:总胆红素 25.8μmol/L,直接胆红素3.90μmol/L,间接胆红素21.9μmol/L。血常规+C反应蛋白、大便常规+隐血、血淀粉酶、脂肪酶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2019-01-29:全腹部CT平扫(图4)示胃与十二指肠升段周围渗出,提示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升段狭窄?上消化道钡餐:①考虑十二指肠升段梗阻;②慢性胃炎。

图4 全腹部CT平扫(2019-01-29)


4.初步诊断思维过程

(1)入院时病情总结及诊断思路

患者2个月前因肠梗阻入院诊疗,行CT检查,考虑为十二指肠段梗阻。患者本次入院,症状、体征、CT检查与2个月前入院几乎完全一样。上次入院时胃镜检查排除胃及十二指肠降段和部分水平段病变,但是剩余十二指肠部分及近十二指肠的空肠段无法探及,仍不能排除十二指肠综合征、十二指肠,所以强烈建议患者行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必要时剖腹探查,并告知检查的必要性。患者及家属拒绝。

(2)入院主要诊断

十二指肠升段梗阻,原因待诊。

5.后续检查

2019-01-30:肠系膜CT血管造影(CTA)示空肠近端局部狭窄并十二指肠梗阻合并周围渗出,考虑炎性病变(肠系膜脂膜炎)可能性大,较前片有所好转,脾大,前列腺钙化。肠系膜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

6.诊疗经过

2019-01-31:患者转入普外科,先予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解除梗阻,给予鼻肠管置入以及生长抑素、地塞米松、肠外营养等治疗。保守治疗后,患者梗阻解除,因梗阻部位特殊,不排除是肠腔内病变,且CT没有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评估后暂不考虑剖腹探查。

2019-02-14:患者再次转至我科,进一步行胶囊内镜、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肠腔内有无病变。

7.后续检查及诊疗思路

2019-02-19:患者梗阻解除。被告知胶囊内镜及小肠镜检查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利弊后,患者及家属选择胶囊内镜检查,拒绝小肠镜检查。告知患者及家属,虽梗阻已解除,行胶囊内镜检查仍有胶囊肠内梗阻风险,患者及家属理解。

胶囊内镜报告(图5):胶囊内镜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腔,见胃黏膜散在充血糜烂,未见活动性出血;胶囊通过幽门口进入小肠,十二指肠黏膜见散在充血糜烂;胶囊通过部分小肠区域时缓慢。胶囊内镜全程视频9h,胶囊拍摄视频显示未进入大肠,结合患者病情分析,不能排除胶囊在小肠内滞留可能。

图5 胶囊内镜表现

2019-02-22:患者48h未排出胶囊内镜,且胶囊内镜视频后半段所拍摄图片相似,考虑胶囊内镜在小肠某段梗阻,一直在一个部分做无效运动。

2019-02-22:复查腹部X线平片示左中腹部高密度影,考虑胶囊内镜梗阻,但X线平片无法判断梗阻部位,遂当日行腹部CT平扫判断胶囊内镜卡顿在十二指肠水平-升段可能(图6)。

图6 全腹CT

行内镜下胶囊内镜取出术:

(1)术前准备

告知应用肠镜做好消毒后取出卡在十二指肠近空肠段的胶囊内镜、行小肠镜检查取出胶囊内镜、普外科手术取出胶囊内镜3种取出方式的利弊,并建议手术取出,可同时剖腹探查反复十二指肠梗阻病因。患者家属拒绝手术,选择肠镜经口取出胶囊内镜。

(2)胶囊内镜取出

十二指肠降段开口见黏膜散在糜烂,降段黏膜光滑,在水平段处见胶囊内镜,大小为3.0cm×2.0cm×1.0cm,予以圈套取出(图7)。

患者梗阻解除,症状缓解,要求出院,拒绝了医师行小肠镜检查排查肠腔内病变后行剖腹探查的建议。

图7 内镜下胶囊内镜取出


(三)患者第三次入院

1.再次入院小肠镜检查

2019-03,患者再次出现不完全肠梗阻症状,就诊于山东××医院,肠道准备后行小肠镜检查:经口侧进镜,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继续寻腔进镜,约距幽门30cm检查管腔变形狭窄,似有肠外因素影响,仔细寻找,镜身勉强通过,未见溃疡及占位性病变,继续进镜约450cm达回肠中段,无法继续进镜,遂喷洒甲紫溶液标记。经肛侧进镜、退镜,见部分回肠,结肠各段黏膜光滑,未见溃疡及占位性病变。

患者在梗阻症状解除后出院,未行剖腹探查。

2.反复肠梗阻诊疗

患者于2019年5—7月均出现梗阻症状,期间曾就诊于多家医院,患者自述有医院仍建议继续保守治疗,亦有医院建议行剖腹探查。患者拒绝剖腹探查,选择继续保守治疗。

3.剖腹探查

患者于2019-07再次出现肠梗阻,来我科就诊,医师强烈建议并反复劝说行剖腹探查。患者最终于2019-07-10在青岛××医院急诊普外科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探查术:空肠起始部附近肠管疑似占位性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无法腔镜下分离,中转剖腹:脾大,左上腹触及被周围脏器包裹的边界不清肿块,“浸润”于空肠起始段,致小肠梗阻,近端空肠扩张、壁厚、水肿,肿块累及横结肠系膜边缘血管弓、胃体大弯、胰腺尾部及脾脏面中下部,行空肠部分切除术、横结肠部分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胰体尾脾切除术、空肠营养造瘘口术。

病理(图8):(胰尾)梭形细胞病变,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β-连环蛋白[部分核(+)],结合免疫组化及形态学,意见为侵袭性纤维瘤病,侵及局部胰腺及脾脏被膜,累及胃及小肠肠壁。

图8 胰尾病理(HE染色,100×)


4.转归

患者术后出现肠出血坏死、休克、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于重症监护室治疗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治疗后出院。

追踪随访:截至本稿完成时,患者未再出现梗阻症状,一般状态良好。

5.最终诊疗思维过程

(1)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是一种由单克隆成纤维细胞增殖形成的肿瘤,可累及骨骼、胃肠道平滑肌等,是临床少见肿瘤,每年新发病例(3~4)例/100万人,其中发生于腹腔实质脏器者临床上少见,发生于胰腺的侵袭性纤维瘤临床更为罕见。国内目前没有侵袭性纤维瘤病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形态上表现为良性,但其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为侵袭性生长、易复发,但无转移。本病根据发病部位分为:①腹外型(50%~60%),发病部位广泛,全身各部位(四肢、胸壁、臀部、颈部等)骨骼肌及骨骼均可发生;②腹壁型(约25%),多发生于腹壁的腹直肌、腹内斜肌及腹外斜肌;③腹内型(约15%),主要发生于腹腔、腹膜后及肠系膜;④腹内型,发病率最低,但其可造成肠梗阻、穿孔、尿路梗阻或侵犯大血管,因而死亡率最高,预后最差。研究表明,约1/2腹腔内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可能发生肠梗阻,其中约70%由弥漫性纤维化粘连导致。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往往会有明确的CT表现——腹内占位性病变,而该例患者的腹部CT检查结果中只能看见少许炎性渗出,并无占位病变,同时腹部查体也没有明确的包块质感,所以导致开始的检查主要针对肠腔内。

目前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物理、遗传和内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Cohen等认为,侵袭性纤维瘤病与原位创伤史关系密切。本例患者既往骑摩托车与小汽车发生碰撞造成身体损伤。没有明确的影像学表现提示腹部占位性病变。绝大多数侵袭性纤维瘤病早期通常无任何临床症状。肿瘤增大时可被触及并引起腹痛;瘤体增大产生压迫症状,如肠梗阻、肠瘘、输尿管梗阻、肾积水、肾衰竭、神经受损。发生于胰腺的侵袭性纤维瘤病因肿块位置深在,生长缓慢,早期可无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或累及相应脏器则可出现相应症状,临床上常不易识别,易被误诊为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目前,对于该疾病尚无适当的分期系统,治疗方法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规范,还需针对具体病例适当选择治疗方案。激素对于侵袭性纤维瘤病的治疗有效,但最佳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间仍无定论。目前完整的手术切除术是治疗胰腺侵袭性纤维瘤唯一有效的方法。该例侵袭性纤维瘤体侵犯腹部多器官,手术治疗包括空肠部分切除术、横结肠部分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胰体尾脾切除术、空肠营养造瘘口术。

临床中,对于反复出现肠梗阻的患者,应格外注意查明导致肠梗阻的病因,在逐一排查肠道内问题后应积极建议患者行剖腹探查。随着精准医疗概念、医患关系的重新定义及多项无创检查的出现,剖腹探查术较前应用明显较少,患者接受度越来越低,患者往往优先选择创伤性最小,哪怕检查效果相对差一些的检查。这些客观及主观因素导致患者对于疾病诊疗的依从性有一定限制,医师能做的就是将最有效的诊疗方式告知患者,并正确引导患者选择更加行之有效的检查方式。本例患者从发病到行剖腹探查术明确诊断历时7个月,期间在发病后1个月医师就曾强烈建议行剖腹探查术,在之后的每次发病就医时亦均建议行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如果患者能够及早行剖腹探查明确侵袭性纤维瘤诊断,病变侵袭的腹内器官可能会更少一些,患者最终手术切除的器官会更少一些,术后恢复预后会更好。

(2)鉴别诊断:十二指肠综合征、十二指肠肿瘤、肠结核。

(3)最终诊断:侵袭性纤维瘤。

(4)治疗方案:行空肠部分切除术、横结肠部分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胰体尾脾切除术、空肠营养造瘘口术。

疾病诊疗难点

1.侵袭性纤维瘤病为临床上罕见的低度恶性的,有侵袭、无转移的“良性肿瘤”,腹内型胰腺侵袭性纤维瘤病更为罕见,医务人员因缺乏临床相关经验,很难想到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容易造成误诊。

2.侵袭性纤维瘤病早期通常无任何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本病例影像学结果只提示胃窦周围有渗出,并无明显占位性病变,而在内科保守治疗数天可解除肠梗阻症状。这往往给患者及医师带来侥幸心理,给接下来的诊治带来不利影响。

3.侵袭性纤维瘤病的最佳诊断方法为病变部位活检,因影像学检查未见腹腔内占位性病变,同时患者对于剖腹探查接受度差,容易造成漏诊。

专家述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参考文献

[1]EINSTEIN DM,TAGLIABUE JR,DESAI RK. Abdominal desmoids:CT findings in 25 patients[J].AJR Am J Roentgenol,1991,157(2):275-279.

[2]WU C,AMINI-NIK S,NADESAN P,et al.Aggressive fibromatosis(desmoid tumor)i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J].Cancer Res,2010,70(19):7690-7698.

[3]MENDENHALL WM,ZLOTECKI RA,MORRIS CG,et al. Aggressive fibromatosis[J].Am J Clin Oncol,2005,28(2):211-215.

[4]SKUBITZ KM. Biology and treatment of aggressive fibromatosis or desmoid tumor[J].Mayo Clin Proc,2017,92(6):947-964.

[5]FANG XQ,ZHANG TP,CHEN G. Diagnosis of 11 cases with retroperitoneal aggressive fibromatosis [J].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2011,23(7):768-770.

[6]TOLAN S,SHANKS JH,LOH MY,et al. Fibromatosis:benign by name but not necessarily by nature[J]. Clin Oncol(R Coll Radiol),2007,19(5):319-326.

[7]LOTFI AM,DOZOIS RR,GORDON H,et al. Mesenteric fibromatosis complicating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predisposing factors and results of treatment[J]. Int J Colorectal Dis,1989,4(1):30-36.

[8]DOZOIS EJ,DOZOIS RR. Desmoid disease[M]. KELLY KA,SARR MG,HNDER RA,et al. Mayo clinic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 DOZOIS EJ,DOZOIS RR. Desmoid disease[M].Philadelphia:Saunders Eds,2004:563-565.

[9]COHEN S,AD-EL D,BENJAMINOV O,et al.Post-traumatic soft tissue tumors: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 propos a post-traumatic paraspinal desmoid tumor[J]. World J Surg Oncol,2008,6:28.

[10]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M].6th ed. New York:Springer,2002:193-200.

[11]JANINIS J,PATRIKI M,VINI L,et al.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aggressive fibromatosis:a systematic review[J].Ann Oncol,2003,14(2):181-190.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