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信息
【病史】
男性患者,39岁,因发热、咳嗽伴右侧胸痛入院治疗。患者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伴咳嗽,咳少量黄痰及血丝痰,无畏冷、寒战、胸痛、盗汗、气促,自行服用盐酸莫西沙星,体温一度降至正常。3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7.8℃,均为午后出现发热),咳嗽较前加剧,并出现右侧胸痛(深呼吸时加重),自感活动后轻微气促,自服复方甘草合剂,症状缓解不明显,遂来我院就诊。发病以来,患者食欲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患者无烟酒嗜好;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接触结核病患者及禽类粪便,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患者;近2年体检查血常规发现血红蛋白波动于160~180g/L。
【体格检查】
体温36.6℃,心率103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5/75mmHg。意识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唇无发绀。胸廓无畸形,右肺呼吸音稍减低,双肺未闻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无杵状指(趾),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8.9×109/L,N% 68.3%,Hb 183g/L,PLT 167×109/L。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示右肺上叶、中叶、下叶感染性病变伴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及胸膜增厚(图1)。

图1 胸部CT表现
胸部CT可见右肺上叶、中叶及下叶多发实变影及渗出影
(二)临床思辨
【临床特点】
1.患者为青年男性,起病急。
2.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发热、咳嗽、咳血丝痰、胸痛,右肺呼吸音稍减弱。
3.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白细胞正常。
4.影像学检查显示右肺斑片状渗出影、实变。
5.发病5天过程中,患者曾口服盐酸莫西沙星3天,体温高峰有下降。
【思辨要点】
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肺内湿啰音是感染性肺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可发生于许多疾病。
对于出现上述表现的患者,应首先判断是否为感染性疾病,并在确立诊断的过程中思考:患者所患如果是感染性肺部疾病,引起感染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是,应重点考虑哪些非感染性疾病?
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急性起病,有发热伴呼吸道症状,门诊查胸部CT提示右肺多发斑片状实变及渗出影,经盐酸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有下降趋势,故应首先考虑感染性疾病可能。患者在社区起病,既往无基础疾病,应重点考虑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主要有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等。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尤其应注意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可能,可选择能够覆盖肺炎链球菌的药物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由于患者发病后曾自行口服盐酸莫西沙星,并且体温似乎有下降,下一步治疗可继续静脉滴注盐酸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并择期复查肺CT以评估疗效。
此外,根据现有临床资料,对于本病例还应注意与以下非感染性疾病相鉴别:结缔组织疾病继发肺损害的临床表现除了发热外,往往伴有肾、关节、皮肤、肌肉和血液等多系统损伤,单一累及肺组织者少见,且累及肺时肺内病变多为双肺弥漫性间质损伤或弥漫性肺泡出血、多发结节或渗出性病变,很少发生单侧肺叶受累。因此,本病例为结缔组织疾病肺损伤的可能性不大。肿瘤继发阻塞性肺炎也可有发热症状,但本例患者胸部CT未见气道内占位性病变,病变主要位于肺野外带,故不支持阻塞因素所致。另外,肺淋巴瘤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也可见肺实变,但通常抗感染治疗无效。对于本例患者,可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并观察疗效以协助诊断。
诊治过程(1)
(一)临床信息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WBC 8.0×109/L,N% 75%,Hb 152g/L。
2.血生化
未见明显异常。
3.D-二聚体
0.88μg/ml。
4.肿瘤相关检查
肿瘤标志物CEA、AFP、PSA、CA199均正常。
5.感染相关检查
CRP 101.00mg/L;ESR 30mm/1h;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IgG阴性,MP-IgM阴性;痰液培养显示正常菌群生长;痰涂片未检出抗酸杆菌。
6.动脉血气分析(室内空气)
pH 7.437,PaCO2 35.4mmHg,PaO2 73.6mmHg,SaO2 96.4%。
7.心电图
未见异常。
【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继续静脉滴注盐酸莫西沙星(400mg,每天1次),但病情无好转,仍有反复低热(均在38℃以下,多于夜间出现),咳嗽、胸痛、气促症状亦无缓解。
(二)临床思辨
本病例抗感染治疗无效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临床上,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若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72小时症状未改善,需考虑无反应性肺炎可能。而引起无反应性肺炎的常见原因主要分两个方面:①感染未控制:所用药物未覆盖致病菌,继发耐药,特殊病原体感染,出现感染相关并发症(如胸膜炎及其他部位感染、败血症等);②非感染性疾病:肿瘤相关性疾病(如肿瘤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淋巴瘤、放射性肺炎),炎症性肺疾病(如隐源性机化性肺炎、肉芽肿性血管炎、过敏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等)。
(1)感染未控制
本例患者所用抗感染药物(盐酸莫西沙星)可以覆盖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菌,甚至结核分枝杆菌;患者既往不曾滥用抗生素,不存在发生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体检未发现有胸腔积液征,无胸膜摩擦音,也无其他系统感染的症状。因此,所用药物未覆盖致病菌、继发耐药及出现感染相关并发症导致治疗无效的可能性不大,应警惕特殊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隐球菌)感染,可进一步查PPD试验、痰结核分枝杆菌涂片、血隐球菌荚膜抗原试验,同时可进行支气管镜检查获取支气管分泌物送病原学检测及肺活检,以协助诊断。
(2)酷似肺炎的非感染性疾病
本例患者除了发热外,伴有咯血、胸痛、气促症状,但均较轻微。入院后查血气分析,提示患者存在低氧血症;胸部CT提示单侧肺多发片状影,并非双肺弥漫性改变。患者既往无心肺基础病,影像学表现与其低氧血症和气促表现不一致,虽然心电图未见典型SⅠQⅢTⅢ改变,血D-二聚体无明显升高,仍须警惕肺栓塞引起肺梗死的可能。仔细阅读患者胸部CT平扫纵隔窗,右肺动脉干似存在异常低密度影,不能排除肺栓塞。因此,对于本例患者,在准备支气管镜检查前,先行CT肺血管造影(CTPA)以排除该病,同时了解肺内病变是否进展。
诊治过程(2)
(一)临床信息
【实验室检查】
心肌肌钙蛋白(cTnI)及脑钠肽(BNP)均正常。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阴性。
【影像学检查】
1.CTPA
右肺动脉及诸分支腔内见大片状、条状充盈缺损,右肺动脉最大径约2.3cm;提示右肺动脉及诸分支栓塞,右肺野多发梗死。
2.双下肢B超
双下肢深、浅静脉未见明显异常。
3.心脏彩超
右肺动脉内异常回声充填,考虑有血栓形成;心脏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过程】
对于本病例,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右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并右肺梗死。患者胸部影像学检查见右肺多发斑片影,且有发热症状,考虑为肺梗死并引起发热。患者无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无合并右室功能障碍或心肌损伤表现,故为低风险性肺栓塞,初始治疗采取抗凝方案。治疗14天后,复查肺CTPA,见左、右肺动脉及诸分支腔内充盈缺损,右侧为重,病灶较前有所进展。鉴于本例患者栓塞大,右肺动脉干完全堵塞,初始抗凝治疗2周无效,故调整治疗方案为尿激酶(50~75万U/d)小剂量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但12天后再次复查CTPA,显示病变较前大致相仿。
(二)临床思辨
本例患者CTPA显示存在肺栓塞,但抗凝剂溶栓治疗无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本例患者经CTPA诊断为肺栓塞,临床症状相对轻,未见明显急性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心脏彩超未发现右心功能障碍,且无明确的栓塞易患因素,经抗凝及溶栓治疗后病情仍有进展,需警惕原发性肺动脉肉瘤。该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动脉血气分析、心脏超声,甚至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均与肺血栓栓塞症相似,故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肺栓塞。需要依靠手术病理确诊。
肺栓塞和肺动脉肉瘤鉴别要点如下:①原发性肺动脉肉瘤患者常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史,血D-二聚体常无升高。②原发性肺动脉肉瘤多发生于主肺动脉干及双侧肺动脉干,且右侧多于左侧;而肺栓塞以右肺及双下肺、外周肺动脉最为多见,发生于主肺动脉者较少。③肺栓塞在CTPA中多表现为杯口状充盈缺损(图2),这与血流方向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密切相关;原发性肺动脉肉瘤难以被血流影响,故其迎血流面光滑并可向外凸出(图43),这可能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关。另外,虫蚀征具有特征性,有助于肺动脉肉瘤与肺动脉栓塞性疾病的鉴别诊断。④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中,原发性肺动脉肉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是7.63±2.21,而血栓则为2.31±0.41。PET/CT有助于发现肺动脉肉瘤转移病灶。⑤抗凝及溶栓治疗对于原发性肺动脉肉瘤无效或反而可加重病情。

图2 肺栓塞CTPA影像

图3 肺动脉肉瘤CTPA影像
(一)临床信息
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肺动脉切开探查术。术中,切开右肺动脉后取出3个白色瘤体。瘤体周围包膜完整,未见侵犯血管外膜以及血管外组织。
对瘤体进行病理检查:显微镜下见梭形细胞肿瘤,间质中可见较多小血管,瘤细胞可见明显核异型,并见异型巨细胞,符合动脉内膜肉瘤表现(图4);免疫组化CD34(++),CD31(++),Vimentin(+++),S100阴性,CK(pan)阴性,Desmin阴性,Actin(SM)阳性,MyoD1阳性,Ki67(30%)阳性,ALKp80阴性,FⅧ阴性,DOG1阴性,CD117阳性,Actin(pan)阴性。
最后诊断: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

图4 病理检查示梭形细胞肿瘤,核异型(HE染色,200×)
(二)临床思辨
原发性肺动脉肉瘤是一种发生于体循环和肺循环大、中动脉的恶性间叶肿瘤,非常罕见,且临床症状多样,常被误诊为血管栓塞。本例患者首发症状类似急性肺炎,诊治过程曲折,但较及时地进行了评估、鉴别,从而避免了长时间误诊。患者胸部CT平扫纵隔窗内见右肺动脉干有异常密度阴影,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线索。关于肺动脉肉瘤是否在胸部CT平扫中即可发现异常,有待更多的病例总结。
影像学表现以肺实变为主的疾病很多。其中,急性起病的肺实变可发生于肺水肿、肺炎、肺出血,而慢性起病的肺实变见于肺泡蛋白沉积症、肺肿瘤、肉芽肿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曲霉菌、结核、其他真菌感染)、肺梗死等。尤其对于表现缺乏特征性的局限性肺实变,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有些病例可能按肺炎进行治疗,但反复更换抗生素治疗仍无效,不仅延误了病情,也增加了病患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临床表现常见,但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要引起重视,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警惕罕见病。
(姚秀娟 岳文香 陈愉生)
1.Levy E,Korach A,Amir G,et al.Undifferentiated sarcoma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mimicking pulmonary thromboembolic disease.Heart,Lung and Circulation,2006,15(1):62-63.
2.濮欣,窦瑞雨,黄小勇,等.肺动脉肉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33(3):417-421.
3.甘辉立,张健群,冯磊,等.肺动脉肉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6):1252-1254.
4.Chun IK,Eo JS,Paeng JC,et al.Pulmonary artery sarcoma detected on F-18 FDG PET/CT as origin of multiple spinal metastases.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2011,36(8):e87-e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