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老年男性,80岁,主因发热伴咳嗽、咳痰3天,于2016年4月25日入我院。患者入院前3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伴有咳嗽、咳黄痰,痰黏稠不易咳出,无畏寒、寒战,无盗汗、咯血、胸痛,无腹痛、腹泻、尿频、尿急。遂来我院急诊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93×109/L、中性粒细胞0.716↑、C反应蛋白测定17.1mg/dl↑、白细胞介素-6 83.71pg/ml↑;肺CT检查提示:右肺中叶炎性病变可能,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控制感染及化痰等对症治疗,为行进一步诊治,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我科。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病史、白细胞减少症病史。入院前2周双下肢近端肌肉出现疼痛。入院后查体:体温:38℃,脉搏:92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50/68mmHg,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少许痰鸣音,未闻及干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率92次/分,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1.发热原因待查:细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肺癌?;2. 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及化痰、退热等对症治疗。继续完善检查检验,结果回报提示:血生化提示转氨酶升高,红细胞沉降率测定91mm/h↑;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1∶40;TB-SPOT:阴性;结核三项阴性;3次血培养阴性;类风湿三项阴性;抗核抗体五项阴性;抗ENA抗体六项阴性;抗中性粒胞浆抗体阴性。经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及对症治疗10天,患者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8.9℃,且午后发热为主,伴双下肢近端肢体肌肉疼痛。结合患者肺部CT检查提示右肺中叶炎症改变,与2015年8月肺CT片比较右肺中叶病灶相仿。追溯患者病史,患者自述40余年前车祸中伤及右肺,且2015年8月于我科住院期间,曾行支气管镜检查,术中右肺中叶管腔未见新生物,于右肺中间段取黏膜活检,病理提示慢性炎症,最终诊断:右肺中叶综合征。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目前发热原因与右肺中叶病灶相关可能性小。随后,进一步完善肌电图结果回报右股四头肌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增高,余所测肌肉、神经传导、神经重复频率刺激未见特征性改变;病毒抗体测定示流感病毒抗体测定阳性,不除外病毒感染,联合莲花清瘟胶囊口服抗病毒治疗。5月3日抗生素调整为盐酸莫西沙星抗感染,进一步完善ACE、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定量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甲状腺功能及心脏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患者仍每日午后发热,体温波动在38.5℃左右,5月9日停用所有静脉药物,除外药物热。同时患者出现右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不能抬举,停用静脉药物治疗3天后,体温仍未降至正常。5月12日患者为行PET-CT检查,予地塞米松磷酸钠2mg静脉应用后,患者未再发热。5月13日患者左肩也出现疼痛,呈阵发性,疼痛持续时间约1小时。5月19日患者PET-CT结果回报提示:全身多发关节及关节周围软组织代谢增高,考虑风湿免疫相关疾病可能,建议结合专科及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双肺多发气肿;右肺中叶实变,未见异常代谢,考虑慢性炎性改变;多发动脉粥样硬化;肝左叶囊肿;肝内多发钙化灶;慢性胆囊炎改变;前列腺多发钙化灶;余躯干及脑部PET/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代谢征象。5月20日请风湿科、骨科、神经内科等科室联合会诊,经多学科会诊讨论后,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予泼尼松5mg 口服3次/日,一周后改为15mg顿服,同时加强保肝、保护胃黏膜及补钙等对症治疗。5月21日患者开始口服激素治疗,7天后患者体温降至37.3℃,双下肢肌肉疼痛明显减轻,右肩关节仍有阵发性疼痛,疼痛程度较前稍减轻。同时请针灸科、理疗科会诊,给予局部治疗减轻疼痛。
1.风湿性多肌痛;2.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老年人不明原因发热,血沉增快和不能解释的中度贫血,并伴举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难,在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后要考虑风湿性多肌痛。质子磁共振(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PMR)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有6条:①发病年龄≥50岁;②颈、肩胛带及骨盆带部位至少2处肌肉疼痛和晨僵,时间≥4周;③实验室检查示有全身炎症反应,ESR和(或)CRP升高;④对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5mg/d)治疗反应甚佳;⑤受累肌群无肌力减退或肌萎缩及肌肉红、肿、热;⑥排除其他类似PMR表现的病变如RA、肌炎、肿瘤和感染等。如符合以上6条可确诊为PMR[1]。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发热伴肩、膝等多关节肿胀及肌肉疼痛,抗感染治疗后效果差。给予小剂量激素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肌肉关节疼痛减轻。完善全身PET-CT检查后除外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血化验提示血沉、CRP明显升高,右侧肩关节磁共振示:关节囊积液、腱鞘周围炎、肌腱周围炎。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在除外感染性、肿瘤等引起的发热后,且激素治疗反应好,诊断考虑:风湿性多肌痛。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风湿性多肌痛诊治指南(2004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8):506-507.
(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