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6岁。
主诉:发热、咳嗽6天,喘息2天。
现病史:入院前6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无寒战,无抽搐,口服美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间隔5~7小时反复发热,伴咳嗽,阵咳,无痰。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4天(具体药名及药量不详),发热、咳嗽无好转,且出现喘息,加用红霉素静脉滴注2天,症状无减轻,转入笔者医院。患儿病来进食差、睡眠可,大、小便正常。精神欠佳。
既往史:无特殊疾病史。无湿疹史。
过敏及接触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明确甲型H1N1流感接触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
个人及家族史: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否认家族遗传代谢性疾病史。
入院查体及相关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呼吸略促,呼吸频率约46次/min,无鼻翼扇动及三凹征,口周无发绀。咽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干鸣音及水泡音。心、腹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门诊血常规:白细胞 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0.9×109/L,淋巴细胞比例 36.4%;红细胞 3.9×1012/L,血红蛋白 115G/L,血小板 43×109/L。
入院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①卧床休息,监护;②入院后发热伴有咳嗽,予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红霉素控制感染;③予丙种球蛋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抑制免疫损伤所致血小板减少;④予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予氯化钾口服纠正离子紊乱。
完善各项检查:尿常规正常;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心肌酶:CK 1464U/L,CKMB 24.3U/L,提示心肌受累;血气离子分析:pH 7.491,PaO2 83mmHg,PaCO2 26.5mmHg,Ca2+0.75mmol/L,K+ 3.12mmol/L,Na+ 130.9mmol/L,提示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低钾、低钠、低钙血症。CRP 正常;病原学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1:320,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阴性、鼻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测定阴性,肺炎衣原体抗体-IgM、结核抗体(TBAb)、血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肠道病毒及肝炎病毒检测均阴性,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提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现症感染,既往曾有肺炎支原体感染,未查到其他病原体。
入院前1天(病程第6天)肺CT(图1):病灶呈以肺门为中心的“大蝶翼样”实变,病灶内可见明显的支气管充气征。入院第2天(病程第8天)出现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率下降至64~71次/min,血压及经皮血氧饱和度波动于正常范围,心电图示为窦性心律不齐,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异常,予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

图1 (病程第6天)肺CT
入院第3天(病程第9天)热退,精神状态好转,但肺部啰音未减少,仍有心音低钝及心律不齐,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回报为阳性,复查肺CT(图2)示实变密度变淡,范围缩小,给予奥司他韦75mg,日2次口服,疗程5天。复查血气分析:pH 7.413,PaO2 90.4mmHg,PaCO2 36.1mmHg,Ca2+ 1.18mmol/L,K+ 3.53mmol/L,Na+140.7mmol/L,呼吸性碱中毒及离子紊乱已纠正。入院第6天(病程第12天),肺部啰音减少,心电监护无心律失常,复查血常规:白细胞 3.8×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1.1×109/L,血红蛋白 127g/L,血小板 254×109/L,中性粒细胞较前上升,血小板上升至正常范围内;肌酸激酶86U/L,肌酸激酶MB同工酶 24U/L,恢复正常。将头孢哌酮-舒巴坦改为头孢呋辛。
入院第11天(病程第17天),咳嗽症状明显减轻,肺部啰音消失。
入院第14天(病程第20天),患儿无发热及咳喘,肺部无啰音,复查肺CT(图3)双肺多叶段的炎症较前明显吸收,好转出院。

图2 (病程第10天)肺CT

图3 (病程第20天)肺CT
1.急性重症支气管肺炎(甲型H1N1流感)。
2.多脏器功能受累。
诊断依据:①血气离子分析示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低钾、低钠、低钙血症;②心肌酶谱示CK及CK-Mb升高;③血常规示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HA、NA、M、PBl、PB2、PA、NP和NS)组成。根据表面蛋白血凝素(HA或H)和神经氨酸酶(NA或N)的抗原性分为不同亚型(HxNy),已发现有16种HA和9种NA亚型,不同HA和NA亚型可组成多种甲型流感病毒毒株。HA和NA蛋白是流感病毒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免疫的主要抗原分子,易发生变异,即使基因序列发生50%突变,流感病毒依然保持其感染力。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2种受体:唾液酸α-2,3-半乳糖苷(SAα-2,3-Gal)和唾液酸 α-2,6-半乳糖苷(SAα-2,6-Gal),存在于不同宿主呼吸道或消化道上皮细胞,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上存在SAα-2,6-Gal受体。
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在人的整个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复制,特别是鼻黏膜、扁桃体、支气管和肺脏,人的肺部受到流感病毒侵袭时,出现大量被激活的T细胞以抵抗病毒,使肺部出现炎症反应,同时T细胞也促使人单克隆抗体CD134分子增多,此分子使T细胞继续在肺部停留,导致肺部炎症加重。
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肥胖者(体重指数>30kg/m2),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者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甲型H1N1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儿童病例易出现喘息,部分儿童病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部分儿童重症病例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病原学检查:①病毒核酸检测:以real-time 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②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③血清抗体检查: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胸部X线胸片和CT的基本影像表现为肺内片状影,为肺实变或磨玻璃密度,可合并网、线状和小结节影。片状影为局限性或多发、弥漫性分布,较多为双侧病变。可合并胸腔积液。儿童病例肺内片状影出现较早,多发及散在分布多见,易出现过度充气,影像学表现变化快,病情进展时病灶扩大融合,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征象。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有效治疗的关键。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可给予退热治疗(儿童避免应用阿司匹林类药物退热)。对于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病情趋于自限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无需积极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高危人群应及时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开始给药时间应尽可能在发病48小时以内(以36小时内为最佳)。不一定等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即可开始抗病毒治疗。对于就诊时病情严重、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的病例,须及时用药,即使发病已超过48小时,也应使用。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一天2次;体重15~23kg者,予45mg,一天2次;体重23~40kg者,予60mg,一天2次;体重>40kg者,予75mg,一天2次。合并肺出血、呼吸衰竭、ARDS病例,早期给予机械通气。
本病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因其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无明显肺部体征,且部分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因此应结合流行病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对胸片呈现实变者,尤其是机械通气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时,肺部病变仍较重,因此应长期随访。
(王 娟 蔡栩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