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案例诊断
边缘型人格障碍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22岁,汉族,职高毕业,未婚。患者自小学四年级逐渐出现行为及情绪问题,曾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不好,用刀将手腕割破。2001年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生活。初三时与班上男生早恋,因对方家长反对而分手,由此患者便拒绝上学,情绪低落,想死,多次扬言自杀,后在家中休息半年。进入职高后,患者恋爱3次,有抽烟、酗酒,并出现冲动行为,如与男友吵架后,为了报复男友,与多名异性同时交往。2006—2008年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恶劣心境”,予以文拉法辛、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丙戊酸钠、喹硫平等药物治疗,效果一般。就诊当天,患者因“情绪低落、焦虑伴消极言行、夜眠差”再次入院治疗。

提问1:病史询问应着重哪些方面?

1.心理社会应激史;

2.既往躯体疾病史;

3.早年的人格特点;

4.早年或童年经历以及个人生活经历;

5.家族史和既往史;

6.患者的情绪状态;

7.行为表现;

8.物质滥用史。

提示:

既往体健,家族史阴性。父母早年离异,母亲再婚后自己独居。幼年时性格孤僻、自卑、主观任性、急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打骂父母,人际关系差。抽烟、酗酒,曾服用少量摇头丸。体格检查:双手腕部有多处陈旧性瘢痕,系刀割所致。精神状况检查:神清,定向力完整,情绪较激动,反复说是父母害了自己,称自己在童年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现在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是在补偿自己。谈及自己的病情时,称近1个月常彻夜难眠,多在家独处,不想和任何人接触,觉得死了一了百了,好让父母一辈子愧对自己。辅助检查:HA双相情感障碍评定36分。

提问2:根据以上病史及检查结果,此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1.抑郁症;

2.神经性厌食症;

3.分离转换性障碍;

4.轻躁狂发作;

5.精神分裂症;

6.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7.药物所致精神障碍缓解期;

提问3:目前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1.抑郁症;

2.恶劣心境;

3.边缘性人格障碍;

4.应激相关障碍;

5.焦虑症;

6.双相情感障碍;

7.冲动型人格障碍;

8.强迫症。

提示:

该患者诊断为:①抑郁障碍;②边缘型人格障碍。

提问4:边缘型人格障碍合并抑郁障碍与单纯抑郁障碍比较,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

1.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常伴发的是抑郁障碍;

2.抑郁障碍合并BPD者发病时间晚;

3.有较高的自杀和自伤率;

4.病程更长,反复住院;

5.症状更加严重,社会适应差;

6.更高的社交焦虑障碍和物质依赖的患病率;

7.常有童年虐待史;

8.更高的人际关系敏感性,更容易出现偏执观念。

提问5: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1.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象中的被抛弃;

2.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特征为变换在过度理想化及否定其价值两极端之间;

3.认同障碍:自体形象(self image)或自体感受(sense of self)持续明显不稳定;

4.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杀威胁,或者是自伤行为;

5.情感表现不稳定;

6.长期感到空虚;

7.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8.分离焦虑不明显。

提问6:针对此患者,可选用的治疗手段包括?

1.抗抑郁药物治疗;

2.心境稳定剂治疗;

3.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4.抗焦虑药物治疗;

5.心理治疗;

6.教育和训练。

诊疗及解题思路

病情回顾:患者,女性,22岁,汉族,职高毕业,未婚。患者自小学四年级逐渐出现行为及情绪问题,曾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不好,用刀将手腕割破。2001年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生活。初三时与班上男生早恋,因对方家长反对而分手,由此患者便拒绝上学,情绪低落,想死,多次扬言自杀,后在家中休息半年。进入职高后,患者恋爱3次,有抽烟、酗酒,并出现冲动行为,如:与男友吵架后,为了报复男友,与多名异性同时交往。2006—2008年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恶劣心境”,予以文拉法辛、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丙戊酸钠、喹硫平等药物治疗,效果一般。现患者因“情绪低落、焦虑伴消极言行、夜眠差”再次入院治疗。

患者自幼便出现情绪问题,伴有冲动、自杀及物质滥用史,目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伴消极言行、夜眠差。在病史询问中,应着重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及物质滥用的具体情况,这些对了解患者目前的精神状态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了解心理社会应激史、既往躯体疾病史、早年的人格特点、早年或童年经历以及个人生活经历、家族史和既往史可反映生活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和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些对疾病的起病甚至诊断有重要作用,病史中也应问到。故问题1的正确答案为选项1~8。

根据患者的病史及HA双相情感障碍评分,抑郁障碍的诊断是比较明确的。但我们不应忽视人格障碍等的诊断。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如果不加以识别,可能会误诊为多种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等。根据有关资料,结合病例特点,该患者应合并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依据如下:①幼年起即存在人格偏离特征;②显著的情感不稳定;③强烈而又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④紊乱的自我身份感;⑤冲动和违法行为;⑥反复发生的自杀企图,以及自杀、自伤、自残行为;⑦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故问题2及问题3的正确答案均为选项1和3。

研究结果提示,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常伴发的是抑郁障碍。多项研究表明,重型抑郁和边缘人格的共病率为53%~83%。一些研究中学者们还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特别是少年后期,有较高的重性抑郁发作的发病危险,有时伴发的抑郁呈双重性,即在恶劣心境基础上覆盖抑郁发作。学者们通过很多研究也发现了BPD者合并的双相情感障碍和单纯的双相情感障碍是不同的:边缘型人格患者的重性抑郁障碍的首发年龄低,症状更加严重;社会功能低;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长,反复住院;更多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病史中有更多的童年躯体虐待或性虐待的历史;更高的社交焦虑障碍和物质依赖的患病率;有更多的愤怒和敌意,更高的人际关系敏感性,更容易出现偏执观念。故问题4的正确选项为1、3~8。

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的描述,详见病例相关理论知识中的讲解。问题5的正确选项为1~7。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教育和训练。心理治疗是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治疗。药物不能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但它们可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如抑郁、冲动和焦虑。药物可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物。针对该患者,因合并抑郁障碍,同时存在情绪不稳及焦虑情绪,可选用抗抑郁剂、心境稳定剂以及抗焦虑药物治疗。故问题6的正确选项为1、2、4、5 和6。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