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4岁。自幼性格内向,多疑,不能很好地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没有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学习成绩较好。三年前顺利考上大学,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自认为处处受到了排挤和压制,认为同学与老师对他不公平,常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常因为一些小事状告到校长和家长那里,容易记仇,不肯原谅其他同学对他的“侮辱”和“伤害”。大家都耐心细致地劝他,始终把大家对他的好言相劝理解为恶意、敌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别人善意的举动不予理解。近1年多来,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日益恶化,他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正。
提问1:对于该患者,目前最佳诊断为
1.抑郁症;
2.强迫症;
3.精神分裂症;
4.心境障碍;
5.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6.偏执型人格障碍;
7.适应障碍;
8.分裂样人格障碍。
提问2:以下哪些是该患者具有的特征
1.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
2.无高级追求;
3.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而自得其乐;
4.言语结构松散、离题、用词不妥;
5.易于记恨,对自认为受到轻视、不公平待遇等耿耿于怀,引起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
6.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
7.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
8.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于埋怨、怪罪他人,推诿客观。
提问3: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鉴别依据不包括
1.人格障碍开始于早年,具有一贯性、恒定性特点;
2.人格障碍的行为、情绪改变的发生有一定的环境或内在心境基础,不是莫名其妙、脱离现实的;
3.人格障碍多有思维形式障碍;
4.人格障碍除了人格某些特征偏离正常外,无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特征性症状;
5.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人格障碍一般无改善;
6.人格障碍的行为、情绪改变在发生后,本人一般有体会,认识到过分,或表示后悔。
提问4:以下关于该患者的治疗正确的是
1.抗精神病药系统、足量、足疗程的治疗;
2.给予心境稳定剂;
3.认知行为治疗;
4.一般不主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但在应激和情绪反应时可少量用药;
5.针对个体化的心理治疗,改善不良的社会适应行为。
病情回顾:患者,男性,24岁。自幼性格内向,多疑,很少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但学习成绩较好。三年前顺利考上大学,因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很好地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自认为处处受到了排挤和压制,认为同学与老师对他不公平,常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常因为一些小事状告到校长和家长那里,容易记仇,不肯原谅其他同学对他的“侮辱”和“伤害”。大家都耐心细致地劝他,始终把大家对他的好言相劝理解为恶意、敌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别人善意的举动不予理解。近1年多来,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日益恶化,他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正。
根据患者自幼的表现,主要以猜疑和偏执为性格特征,故提问1的有效答案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此患者符合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该类人格障碍表现:①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心胸狭窄;②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别人善意的举动作歪曲的理解,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怀疑他人的真诚,警视四周;③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于埋怨、怪罪他人,推诿客观,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不从自身寻找主观原因;④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⑤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怀疑配偶和情侣的忠诚,限制对方和异性的交往或表现出极大的不快;⑥易于记恨,对自认为受到轻视、不公平待遇等耿耿于怀,引起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⑦易感委屈;⑧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给人以得理不饶人的感觉,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利益或权利;⑨忽视或不相信与其想法不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改变其想法或观念。而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而自得其乐和言语结构松散、离题、用词不妥属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表现;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故提问2的有效答案为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易于记恨,对自认为受到轻视、不公平待遇等耿耿于怀,引起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于埋怨、怪罪他人,推诿客观。
通过上面的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描述,提问3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鉴别依据不包括:人格障碍多有思维形式障碍。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较为困难,但有关的治疗手段对行为的矫正仍可发挥一定的作用,如:①药物治疗:一般而言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但在出现异常应激和情绪反应时少量用药仍有帮助,如情绪不稳定者少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攻击行为者给予少量碳酸锂,亦可酌情试用其他心境稳定剂;有焦虑表现者给予少量苯二氮
䓬类药物或其他抗焦虑药物。但一般不主张长期应用和常规使用,因远期效果难以肯定。②心理治疗:人格障碍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医,医生与患者通过深入接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的社会适应行为。故提问3的有效答案为认知行为治疗;一般不主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但在应激和情绪反应时可少量用药;针对个体化的心理治疗,改善不良的社会适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