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假药”不假——抑郁症患者慢性鼠药中毒
“假药”不假——抑郁症患者慢性鼠药中毒
案例诊断
抑郁症患者慢性鼠药中毒
作者
李易
关键词

抑郁症,自杀,鼠药中毒,慢性出血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4岁,因“反复睡眠不好、情绪差、言语消极2年”于2012年10月15日入精神科病房。患者父母亲及弟弟介绍病史。

现病史: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睡眠差,入睡困难、早醒,常于凌晨3点左右醒来,醒后即难入睡。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在乎周围人的看法,有时甚至认为大家在议论他,难以接受大家意见。情绪差,自觉心情糟糕,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工作效率下降。发呆,自言自语,言语消极,经常说自己什么活都干不了,认为自己是“废人”一个,活着没有意义,还不如死了好。曾多次想过自杀,经常在河边徘徊,想要跳河,但始终鼓不起勇气往河里跳。一年前曾在当地精神病院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予“舒必利、齐拉西酮”口服治疗2月,效果欠佳。后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8次,共住院98天,达临床好转出院。出院后一直坚持“舒必利、齐拉西酮”口服治疗,剂量不详。半年前患者病情波动,情绪低沉,不思饮食,无法继续工作。入院前2个月病休在家。2012年10月15日首次入住某三甲医院精神科病房。病后否认高热、抽搐、昏迷史。平时二便正常,食欲下降。2个月内体重下降6kg。

既往无出血及血液病史,未服用抗凝和纤溶系统类药物。

个人史:农民工,初中文化,个性随和。已婚,家庭和睦,育2子,健康。

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6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mmHg,身高168cm,体重55kg。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68次/分,心音有力,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精神状况检查:意识清晰,接触被动,多问少答。语音低,语速稍慢,思维迟缓。否认幻觉。存在牵连观念,认为周围的人看不起他,走出去时觉得别人用鄙视的眼光看着他。自责自罪,自我感觉差,自认为“废人”一个。自我评价低,认为继续在单位工作就是一种罪过,因为不干活就不应该拿工资,像自己这样“一无是处”的人就该自生自灭。兴趣减退,做什么都没兴趣、认为没意义。情绪低落,消极,常有绝望感,承认多次想过死,也设计过多种死法,如跳河、撞车、服毒、跳楼等,但否认自己实施过自杀行为。意志活动减退,觉得没有动力,感到力不从心,懒动。性欲明显减退,近半年无性生活。无求治要求,认为自己不值得治疗,对治疗也不抱希望。

入院诊断:抑郁症,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予米氮平片(30mg/晚)口服抗抑郁治疗。

辅助检查:入院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术前免疫、胸片、心电图、脑电图、头颅MRI、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尿常规:红细胞35个/ul↑(正常参考值0~25个/ul),白细胞16.8个/ul(正常参考值0~30个/ul),尿蛋白±↑(正常参考值为阴性),隐血(-)。

诊疗过程:2012年10月16日,患者晨起刷牙时牙龈少量出血,未做特殊处理。10月17日大便常规示“潜血++↑(正常为阴性),余无特殊”。追问病史,患者自述同年10月16日吃猪血炒韭菜,否认腹痛、腹胀等不适主诉,当时考虑患者大便潜血阳性可能与用餐有关,未做特殊处理。10月18日早上,患者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伴呕吐胃内容物2次。体查时生命征正常,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保济丸3.5g口服后症状缓解。当天晚上腹痛加重,但疼痛尚能忍受。10月19日6时许,患者腹痛明显,呕出血性液体,尿呈深红色。急查尿常规示“红细胞430000ul↑(正常参考值0~25个/ul),尿蛋白+++↑(正常参考值为阴性),隐血3+↑(正常参考值为阴性)”。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时间120s↑(正常参考值11~14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42.1s↑(正常参考值25~37s)”。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14.7×109个/L↑(正常参考值3.5~9.5×109个/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2×109个/L↑(正常参考值1.8~6.3×109个/L),红细胞正常”。体格检查:体温37.7℃,余生命征正常。腹部(图1)、背部(图2)皮肤可见散在紫红色淤斑。

图1 腹部皮肤淤斑

图2 背部皮肤淤斑

腹肌紧张,上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反复追问病史,患者自诉半个月前服下5支名为“气体”的老鼠药自杀,但服药后无任何不适,故以为是假药,也没告诉其他人。补充诊断考虑为“杀鼠剂中毒”。请重症医学科会诊,予维生素K1注射液30mg静滴后,转重症医学科病房治疗。转科后予维生素K1、卡洛磺酸钠静滴纠正凝血异常,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大剂量维生素C解毒。中毒症状逐渐好转,腹痛消失,未见出血倾向。复查凝血四项正常,尿常规“红细胞277个/ul↑(正常参考值0~25个/ul),白细胞2.3个/ul(正常参考值0~30个/ul),尿蛋白阴性,隐血+↑(正常参考值为阴性)。因家属担心患者再次出现自杀行为,于10月24日要求再次转精神科治疗,继续以米氮平片(30mg/晚)口服,再次住院一个月后抑郁症状消失,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诊断:抑郁症;杀鼠剂中毒。

随访: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三大常规、血生化、凝血四项、心电图、脑电图未见异常。但患者不坚持服药,先后于2013年7月、2015年10月、2016年4月三次入住精神科病房,均诊断“抑郁症”。

讨论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灭鼠药主要分三类。①神经类灭鼠药,如毒鼠强、毒鼠碱、抗鼠灵等。②溶血性灭鼠药,如敌鼠钠、安妥。③其他抗凝血剂灭鼠药,如灭鼠灵、溴敌隆。神经类灭鼠药中毒潜伏期短,一般10到30分钟,吸收后使柠檬酸不能代谢产生乌头酸,中断三羧酸循环。同时因柠檬酸代谢堆积,丙酮酸代谢受阻,使心、脑等重要器官产生难以逆转的病理改变,出现以神经系统损害和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溶血性灭鼠药对维生素K产生竞争性抑制,导致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Ⅱ、Ⅶ、Ⅳ、Ⅹ缺乏,降低血液凝固性;它也可直接损伤血管壁,以致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而破裂出血。其他抗凝血剂灭鼠药属双香豆素抗凝血剂,影响肝脏对维生素K的利用,影响凝血酶原合成,使凝血时间延长,并可损伤毛细血管壁,使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加。以上②、③类毒鼠药中毒潜伏时间长,一般中毒3~5天后开始出现全身出血,这是因为抗血凝类灭鼠剂对已经合成的凝血因子无直接对抗作用,需等这些因子在体内相对耗竭后才导致凝血时间延长,而Ⅱ、Ⅶ、Ⅳ、Ⅹ因子血浆半衰期长,分别为60~70h、3~6h、18~24h、30~40h,出血情况较轻的患者可能会在中毒后2~3周才发现。

对杀鼠剂中毒患者要及时抢救。中毒量小且无出血现象者可不用治疗。达到一定剂量出现广泛性出血时使用维生素K1是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新鲜的冰冻血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在严重出血时应使用。激素具有抗免疫、抗内皮素、抗休克、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在抢救此类患者时经常应用。此外,血液灌流也是抢救鼠药中毒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案例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有明显的少语少动,兴趣下降,自责自罪,情绪低落及消极自杀念头。在门诊及入院时均否认有过自杀行为,入院时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入院后患者出现牙龈、消化道、泌尿系统、皮肤等多系统器官的弥漫性出血,进一步追问病史才了解到曾服用杀鼠剂。依据服药时间及临床表现,考虑为溶血性灭鼠药或其他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但患者自诉服下的是“气体”灭鼠药,但服药时间太长,灭鼠药种类和成分难以确定。据文献报道,“气体”灭鼠药多为氟乙酸钠或氟乙酰胺,该类药物为有机氟农药,属神经类灭鼠药,与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一致,提示患者自己所说的服药种类不一定属实。

经验总结

本案例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出血及血液病史,无服用抗凝和抗纤溶类药物史,但存在明显自杀、自伤倾向。服毒半月后出现出血、腹痛,医务人员追问病史后患者承认服用过老鼠药,需高度警惕是否为溶血性灭鼠药及其他抗凝血剂灭鼠药中毒。

第二代抗凝血类灭鼠剂,如溴敌隆,其作用是华法林的100倍。高脂溶性使得药物分布容积大,血浆清除缓慢,具有更长的半衰期,甚至血清中监测不到溴敌隆时其抗凝作用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报道显示,其抗凝作用可持续52天到13个月。所以,如果患者不记得其曾经服鼠药或刻意隐瞒时,精神科医生对不明原因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功能障碍的精神病患者,要采取积极治疗措施。维生素K1是治疗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一种特效药物,起效快、疗效好。但因为人体每日维生素K1的需要量为0.03~0.5mg/kg,抢救抗凝血鼠药中毒的患者时,维生素K1的用量相对要大,这样才能产生良好效果。

灭鼠剂中毒后出现溶血或神经系统症状时,护理工作很重要。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情况,同时观察皮肤出血点、尿量、尿颜色的变化。自杀服药中毒患者的心理往往十分复杂,要提防再次自杀的可能。

专家点评

因种种原因,很多精神障碍患者不愿暴露内心活动,甚至隐瞒病史。有些患者既已服毒,或已吞噬诸如玻璃等异物,也不会告知他人,所以,临床上很难评估患者的危险行为及其不良后果。这需要精神科医务人员耐心查房,充分关注病情变化细节,多渠道收集详实病史,及时邀请多学科联络会诊,最大限度规避临床风险。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