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一直想要梳理出抑郁和痴呆的关系,目前看来,抑郁和痴呆至少是互为各自的危险因素。有超过20%的痴呆患者会出现抑郁综合征,而抑郁综合征通常还是痴呆早期甚至前驱期的主要表现。新近的纵向研究观察到,慢性或反复发作的中年期抑郁,并不增加痴呆的发病风险,而晚发的(60岁以后)抑郁综合征人群具有较高的痴呆转化风险。老年期抑郁的发生,除了年龄相关的脑部病理生理过程,神经退行性变、炎症和脑血管病是促使其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与痴呆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与老年期抑郁相关的基因包括APOE和BDNF等,这些基因参与了髓鞘维持与修复、Aβ代谢和神经可塑性的过程,大多也与阿尔茨海默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导致中老年人痴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记忆力减退是典型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最显著的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语言理解和表达、空间定向和加工、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等认知领域会全面衰退,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具性和基础日常生活能力,常常伴随妄想、幻觉、激越、易激惹、淡漠、行为异常、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和行为问题。抑郁是早期较为常见的一个表现,很多患者都在一些生活事件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在DSM-5对重度神经认知障碍(DSM-Ⅳ中的名称为痴呆)的诊断标准中,强调了认知缺陷不能更好地用另一种精神障碍来解释(例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由此可见,抑郁的识别和判定对于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随着生物标志物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在近10年被不断更新。在最新的研究框架中,通过脑脊液和PET对Aβ和tau蛋白的检测成为了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必要条件,结构影像学所反映出的海马萎缩也能够提示神经元的损伤。尽管如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目前在大多数医院是无法完成的,因此临床诊断仍要依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症状分析、体格检查、神经心理学评估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在国际工作组-2(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2 criteria,IWG-2)的研究用诊断标准中,就强调了典型阿尔茨海默病要存在早期和显著的情景记忆障碍,也就是对于近期经历或发生的事情不能完整回忆,表现出海马型的遗忘综合征。抑郁症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伤,各认知领域均可受损,以注意力、信息加工速度、执行功能、学习和记忆能力障碍为主,与其海马、额叶和皮质下灰质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这也提示临床医生要注意对抑郁患者记忆力障碍的深入分析,在测查中,词语学习测验是一种相对简便而实用的工具,特别是延迟回忆。
对老年人来说,抑郁是非常重要的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危险信号,比如神经退行性疾病或脑血管病。而对于发病相对年轻或者在突发生活事件情况下出现的抑郁,往往会被医生忽视而“简单化”处理,其认知损伤也容易被解释为抑郁的伴随症状或者“假性痴呆”。临床中对于中年以后首次发病的抑郁综合征,要进行全面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关注其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变化,特别是对于抗抑郁治疗后仍遗留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假性痴呆”的诊断要格外小心,多学科联合诊治和密切随访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在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