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休克治疗于1938年由意大利神经精神病学家Ugo Cerletti和Lucio Bini发明问世后,几年之内在欧洲和美国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躯体治疗方法。20世纪50年代临床学家们在ECT过程中采用了全身麻醉和肌肉松弛制剂,并增加了全程给氧和惊厥发作的监测,称为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药物难治性患者的逐渐增加以及快速起效的要求,MECT的应用和研究又逐渐升温。目前MECT主要用来治疗抑郁发作,也可用于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抗精神病药导致的恶性综合征的治疗。
我国精神医学界在21世纪初逐步引进MECT治疗技术和设备,开展和推广MECT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至今已近20年。传统ECT已经逐步退出临床应用。
临床工作中,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使用MECT面临诸多风险/获益的权衡,参见下述病例。
患者男性,41岁,主因凭空闻语、自语自笑、行为怪异、认为妻子不忠15年,加重1个月于2012年8月第二次住院治疗。
患者1998年与单位领导不和,渐出现怪异行为,如半夜给同学长途打电话却不讲话,无故将同事打印机的墨盒扔到垃圾桶里,受批评后回家整夜不睡,偶有自语自笑。逐渐发展至2000年病情加重,经常跟同事闹别扭,用杯子砸电脑、用刀威胁同事、说自己有手枪,认为别人都在“欺负”自己。同时认为妻子肚子里的孩子不是自己的,说妻子之前是妓女,辱骂妻子及其家人。患者于2000年7月首次服用利培酮2mg/d治疗,1月后明显好转,在家人督促下能坚持服药,与同事不和或出差服药不规律则病情波动,能坚持工作。自2007年以来患者病情波动频繁,之前基本上每年波动一次,之后每年至少2次。2007年因理财失败服用枣仁安神胶囊1瓶自杀未遂。2010年患者与同事争吵后出现凭空听见家人说话声,用家乡话自语,频繁自笑,行为紊乱,在酒店走廊裸行,在飞机洗手间内吸烟,乱拿别人的快递,还诉小时候父母曾经带着自己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吃饭。患者于2010年12月首次入住院,予利培酮(每日最高剂量6mg/d)治疗2月以“好转”出院。院外在家人督促下服药,仍偶有自语,行为不规范,在路边便溺、将酒店物品拿回家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经常冒充单位的名义向下级单位发号施令,并让单位、下级单位为自己的消费埋单。躯体疾病病史:近3年B超检查示“脂肪肝”,未予特殊处理。否认心脏疾病、糖尿病等重大躯体疾病史。否认重大外伤、手术、输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史阳性,奶奶患精神疾病,爸爸患“抑郁症”。吸烟20年,每天10支。社交饮酒。
入院后患者承认有大量言语性幻听,来自母亲和妻子所言,其中“妻子”称已经投资数百万元并有数倍获益,认为自己也并非凡人,从小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培养,夸夸其谈,在病房裸行,夜间洗澡。患者承认近2年一直有凭空闻语,首次住院后没有完全消失。认为自己在单位的作为是随大流,没有越规之举,酒店提供的物品就是给客人拿回家的,家人提出这些问题是大惊小怪。否认便溺的问题。
1.治疗经过
因患者既往使用利培酮6mg/d长达数月,幻觉一直没有完全控制,此次住院表现出大量言语性幻听、夸大妄想、行为紊乱,以阳性症状为主,考虑之前利培酮6mg/d治疗足疗程,患者未达到完全缓解,院外社会功能不佳,(PANSS总分93分,PSP评分45分,MMSE总分30分)故换用奥氮平20mg/d治疗,同时给予MECT一周3次,至第5次MECT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不再讲述夸大的内容,还会分发自己的零食,对病情有一定认识,表示要坚持服药(PANSS总分49分,PSP评分61分,MMSE总分26分),患者有近事遗忘,时间定向力不准确。MECT治疗改为1周2次,至8次后停用MECT,单纯服用奥氮平20mg/d,患者承认言语性幻听已经消失,计划出院后好好工作,不再自作主张。近事遗忘逐渐减轻。2周后患者病情波动,复又出现凭空闻语,要出院联络诸人开公司,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考虑到之前MECT快速有效,给予MECT一周一次作为巩固治疗,再次行MECT一次后,病情好转,记忆力损害不明显,此后维持1周1次MECT,连续4次,第2次MECT后患者出院,此后治疗改在门诊进行。(PANSS总分53分,PSP评分59分,MMSE总分28分)1周1次MECT,4次后,改频率为2周一次,连续6次。之后拟延长为4周一次时,但患者在距前次MECT20天前后情绪略有波动,家人遂选择每3周一次MECT的频率,持续治疗1年,同时保持奥氮平20mg/d口服,患者病情平稳,未再出现不合礼仪的举动,工作上没有具体任务,患者不再越俎代庖;在家中开始关心妻子和孩子,陪孩子上课,给孩子教授书法,准备每日的晚餐,妻子出差数日可以独自照顾孩子起居。记忆力恢复正常(PANSS总分43分,PSP评分82分,MMSE总分30分)。每天作息和饮食规律,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慢跑,在出院后1年内体重减轻8kg。
1.MECT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早期关于MECT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病例报告、比较研究结果不一。过度乐观的报告显示有效率高达75%。另一些研究则显示MECT对于潜隐起病、病程漫长的患者疗效甚微。验证MECT是否对精神分裂症有效的研究分为3种方法,一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真实MECT与模拟MECT进行对照,所得的研究结果显示出MECT合并药物治疗优于药物单一治疗;第二种是单独药物治疗与单用MECT对照,部分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等同于或优于MECT;第三种方法是比较MECT合并药物治疗与单纯MECT或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均显示联合治疗的急性期疗效最佳,甚至也能改善预后。总体上说,急性精神分裂症使用MECT的有效率为40%~80%,研究显示联合MECT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用MECT或单用抗精神病药。慢性精神分裂症的MECT有效率为5%~10%。
2.适应证及禁忌证
将精神分裂症按照不同综合征或亚型分别来看,MECT主要对阳性精神病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无效。MECT尤其适用于精神病性症状急性加重、伴有紧张症特征、情感症状突出、既往MECT疗效好的患者;对精神分裂样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或临床表现类似的非特异精神障碍也有类似疗效。
对于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MECT提供了一种选择。例如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既往有恶性综合征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代谢综合征明显且需要强效治疗的患者。
另外对于治疗抵抗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TRS)来说,临床研究和各大指南均推荐药物合并MECT治疗。多数研究显示了MECT与传统抗精神病药或氯氮平合用的安全性高,但MECT与氯氮平合并使用时,需要警惕延迟性惊厥或惊厥延长发作的风险。
MECT没有“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不稳定、严重心血管疾病,如新近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失代偿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动脉瘤或大血管畸形,血压急剧升高会导致破裂风险;颅内压增高,如脑肿瘤、颅内占位性病变,新近脑梗死;肺病,如严重的慢阻肺、哮喘、肺炎;麻醉师认为存在严重风险的其他躯体疾病。
此例患者处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期,目前临床相以阳性症状为主,存在言语性幻听、思维障碍以及行为异常,可以作为MECT治疗的靶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定期评估靶症状的改善程度,作为更改MECT处方的依据。
3.评估
治疗师和麻醉师均应在MECT治疗前对患者个体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并进行知情同意过程。
MECT治疗师或临床医生应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和躯体检查,包括精神病史和药物、MECT治疗史,以明确MECT的适应证和治疗时机。也可以评估治疗前精神症状严重程度以及认知水平,作为评估临床疗效和认知变化的基线资料。
本例患者临床症状采用PANSS评定,社会功能水平采用PSP量表评估,MMSE反映了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相对来说,MMSE对认知功能改变的评定敏感度低,也可以采用针对记忆功能的临床记忆量表和韦氏记忆量表进行更为严格的评估。
麻醉师关注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史,既往麻醉史,以及口腔和义齿的检查。治疗团队还需要与患者的主治医生共同发现并治疗任何可能增加MECT不良反应的躯体问题,协商目前的药物治疗有哪些需要变更。
紧急情况下,身体健康的年轻患者可以不做任何辅助检查就开始MECT。一般情况下最低限度的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和心电图。治疗前的躯体检查应着重在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明显的内科疾病如心律失常、严重的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大动脉瘤或2型糖尿病需要内科会诊。如果存在头部外伤、颅内肿瘤、脑卒中、癫痫、脑血管畸形,则需要神经内科会诊。由于MECT会导致短暂的眼内压升高,故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控制不佳的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脱落的患者应请求眼科会诊。治疗师需要与会诊医生讨论MECT需要关注的信息,比如术前血压、血糖的控制方法、眼压的监测范围、如何降低风险等,不能直接询问该患者是否可以进行MECT。最终,总的风险/获益应该由精神科医生和MECT治疗师来评估。
MECT疗程中,可以采用统一的症状学评定工具来衡量靶症状的改善程度,常用于精神分裂症症状严重程度评定的工具有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
4.治疗疗程选择
(1)治疗次数:急性MECT没有固定的治疗次数,也无法预知某位患者在多少次治疗后获益最大。多数患者经过6~12次治疗会缓解。应定期对应用MECT的患者进行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对于MECT无效或者6次治疗后疗效甚微的患者,应该考虑改变MECT治疗手段(比如将单侧电极放置改为双侧电极放置,增加电刺激强度),如果3~4次MECT后仍然无效,或者停留在平台期,则应该结束MECT治疗。
急性MECT应该持续至患者缓解、达到稳定的改善。现在越来越常见的做法是逐渐降低MECT治疗频率,因为突然停止治疗会导致症状波动。有些经MECT达到缓解的患者,还需要使用MECT作为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
(2)治疗频率:治疗频率因机构的设置、临床紧迫性不同而各异。全球多数国家的标准是每周给予2~3次MECT。需要紧急起效的患者(如紧张症、严重拒食、自杀高风险)可每日给予双侧MECT直到病情改善。增加MECT频率可以快速起效,但是可能增加认知副作用。如果在一个疗程中认知副作用严重的话,治疗师应该考虑将频率减少到1周2次甚至1次,或者终止治疗。
本例患者的急性治疗给予常规的MECT一周3次,至第5次MECT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对病情有一定认识,表示要坚持服药。治疗方案遂改为MECT治疗改为1周2次,至8次后停用MECT,采取了逐渐停用MECT的方式,而不是突然停用。但不幸的是在单纯服用奥氮平20mg/d,2周后患者病情波动,复又出现凭空闻语,言行紊乱。这种停用MECT之后1~2周内病情波动在临床上也不罕见,也是导致医患对MECT感到不满意的原因之一。此时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①缓慢降低MECT的频率,比如本例患者可以在1周2次MECT之后,继续给予1周1次MECT,用以巩固急性治疗的疗效;②在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口服药物的剂量。
5.治疗时机
MECT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可以作为一次急性加重系统治疗的初始治疗、联合或更换治疗,以及难治性患者重新评估方案后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MECT疗效确切且起效迅速,多数是在患者病情急性加重住院之初就进行评估和治疗。本例患者的MECT也是作为此次治疗的初始治疗方案,与奥氮平口服同时给予。这种联合治疗方案的好处在于起效迅速,病情改善明显,但也带来下一步临床决策的困扰:如果患者迅速好转,如何判断是MECT还是奥氮平的疗效?进一步的治疗应优先选择哪种治疗方案?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如何归因和处理?
本例患者在停用MECT的2周后病情波动,可以回顾性判断治疗前3周的疗效来自MECT。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再次开始MECT,以一周一次频率进行,作为巩固治疗,再次行MECT一次后,病情好转,幻听消失。也是奥氮平使用接近6周之际,这样的好转是否有药物的贡献依然无法厘清。
MECT还可以作为更换治疗/联合治疗或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合并治疗。
6.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MECT相关的死亡率为1/10 000~1/1 000,接近全身麻醉的死亡率,死因主要与心肺事件有关。冠心病患者可能有发生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因为惊厥发作过程会增加心脏负荷和耗氧量。
(1)心血管并发症
给予短暂电刺激后患者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相继兴奋,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和高血压,持续到发作结束后的10~20分钟方能缓解。因此建议所有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监测心电图、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MECT导致的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相对少见,多出现于年龄较大的、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进行抢救和治疗。此后,在内科医生的监护下,大多数患者可完成MECT疗程。
(2)头痛、肌肉疼痛、恶心
头疼是MECT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5%。多数患者的头疼轻微,如果头疼严重,可以给予对症处理,如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ASIDs)。有些患者在MECT后主诉全身肌痛和一过性的恶心,必要时可以对症处理,或在之后的MECT疗程前预防给以镇吐药。
(3)呼吸系统并发症
延迟性呼吸暂停相对罕见。这种情况下,保持足够的给氧非常重要,一般患者会在30~60分钟内自发缓解。在下次MECT治疗前,MECT治疗师和麻醉师需要寻找呼吸抑制延迟的原因,必要时更换肌松剂以防止再次出现。
(4)惊厥延迟
惊厥延迟(惊厥发作长达3分钟)或癫痫持续状态(惊厥发作长达30分钟以上,或多次出现惊厥发作,发作间期意识丧失)是MECT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一旦出现惊厥延迟需立即采取措施终止,可以采用的方案有麻醉剂或苯二氮
䓬类药物静脉注射。重要的是在下次MECT之前,需仔细寻找惊厥延迟的原因,并给以相应处理,以防再次出现。(5)认知损害
认知损害是限制MECT应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多数患者在MECT疗程中会出现轻重不等的认知受损。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电极的放置(单侧<双侧)、电刺激剂量(低电量<高电量)、治疗频率(一周2次MECT<一周3次MECT)、麻醉(不同诱导麻醉剂)以及患者治疗前的认知状态。采用直流电、方波短脉冲输出电刺激的治疗仪可规避交流电、正弦波对认知的损害。
MECT导致3种类型的认知受损:急性精神错乱,即发作后谵妄、顺行性遗忘以及逆行性遗忘。在MECT疗程期间,如果发现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明显,可以考虑改变MECT治疗方式(从双侧MECT改为右单侧MECT)、延长治疗间隔、降低电刺激剂量、改变口服药等方式减轻MECT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如果损害严重,以上方法仍不奏效,则需要重新权衡风险/获益,必要时终止MECT。
一些尝试用抗痴呆药物多奈哌齐、美金刚用于治疗或预防MECT造成的认知损害的小样本研究获得了阳性结果,提示可以短期尝试这类药物,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7.治疗期间用药
应用MECT之前,MECT治疗师、精神科医生、麻醉师需要回顾患者目前的用药情况,共同决定药物应如何变更,包括处方药及非处方药,也包括中草药。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通常继续使用,因MECT前6~8小时禁食水的要求,药物的服用时间可能需要调整。影响MECT疗效、加重其不良反应的药物需要调整。
(1)精神科用药
MECT疗程期间,多数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甚至锂盐都可继续使用,因为这些药物对精神症状的治疗具有协同效应而且不影响MECT的安全性。MECT当日早晨的应服用药物推迟到患者从MECT恢复后再服用。
一般认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和高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对安全,低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与MECT联用时须谨慎关注出现低血压和心脏并发症的风险。本例患者合并使用奥氮平20mg/d,整个疗程过程没有出现明显心血管不良反应,剂量一直保持未减量。
抗癫痫药和苯二氮
䓬类药物建议在MECT期间应当逐渐减量并停药,对于仍需继续使用苯二氮 䓬类药物的患者,建议将长半衰期药物换为短半衰期药物,必须服用的抗癫痫药应减至最低有效剂量,或在MECT治疗前的晚上停用一次。(2)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
必须治疗前口服的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可以在MECT前约2小时用一小口水送服。包括:抗高血压药、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8.治疗方式
常用的MECT电极放置方式有双侧(双额颞叶)放置和右单侧(d’Elia)放置(图1)。双侧放置法即双侧耳屏与外眼角连线中点正上方2.5厘米是电极的圆心,右单侧放置时,右侧电极同双侧放置,左侧电极位于头顶正中偏右2.5厘米。

图1 MECT的电极放置图
右单侧(d’Elia)放置和双侧(双额颞叶)放置
传统上认为双侧MECT的疗效更好,但认知不良反应更大。常规策略是:对于采用双侧治疗的患者,如果认知损害严重则需考虑换用右单侧MECT。而采用右单侧MECT疗效不佳的患者则推荐改用双侧MECT。现行的部分治疗仪已经通过对输出电量的调整弥补了右单侧MECT疗效的不足,能够获得与双侧MECT同样的疗效,而且保留了认知损害小的优势。
9.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
如果条件允许,MECT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尤其是对于那些药物维持疗效不好或难以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巩固期和维持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史决策时单独或联合应用MECT与药物治疗,也可以合并心理治疗来加强疗效。
巩固MECT指在缓解后的最初6个月内以1~8周的间隔提供MECT,维持MECT指的是在巩固治疗后进行的MECT,二者通常为门诊操作。
MECT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的方案通常以每周治疗1次开始,持续数周,然后逐渐减少频率,至可以维持患者的精神症状平稳的最大时间间隔。在每周2~3次的急性MECT疗程之后,建议给予如下频率的巩固治疗:每周1次,持续4周;继以每2周1次,持续8~12周;随后每4周1次,持续2个月以上。
有些患者会根据自己的临床状况,将治疗频率调整为3周一次,或减低至每3个月1次。MECT巩固和维持治疗期间对认知的影响通常很轻微,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很多患者在这种治疗状态下,可以正常照料自己和家庭、正常工作、学习新知识,并获得相应的成就。
本例患者在MECT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中获益。在维持治疗初期,患者家人观察到每次距离上一次MECT 20天左右,患者有情绪波动,故将MECT维持治疗频率固定在3周一次。患者的认知功能逐渐恢复,生活能力逐步提高,自我照料水平也进一步改善,并获得了体重下降的额外收益。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性、高致残性精神障碍,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仅有一半的患者获得了治疗。在我国,随着精神卫生服务的深入和广泛覆盖,有更多患者在急性期能够获得治疗,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大约占精神专科病房收治患者的50%以上,具体比例会随医院的发展方向和内部分工而异。精神分裂症的异质性表现在其临床症状、病程和预后上的差异:有些患者经过系统治疗能获得临床康复,而另一些患者的病程为慢性持续状态、经常急性加重,需要终身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全病程治疗中,急性期需要快速控制阳性症状、攻击和自杀风险,也需要兼顾长期疗效和预防策略,防止疾病慢性化。MECT作为目前最有效的物理治疗手段,可以灵活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和维持期,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进行治疗决策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患者的个体特征、疾病特点以及治疗本身的特性来综合考虑。
从个体方面来说,患者的年龄、性别、躯体状态、个性特征的差异不仅会表现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上产生差异,也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儿童及青少年中较少使用MECT,因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一治疗对儿童来说过于“激烈”,可能有更大的副作用。一般来说,13岁以下儿童罕见使用MECT,除非长期参与该儿童的精神障碍治疗的2名儿童精神病学家同时推荐使用MECT。对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来说,MECT应该作为二线治疗,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状态、躯体疾病史(以及躯体疾病的家族史)及合并用药会影响药物的选择,在不能耐受血压或颅内压急剧升高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MECT。对于有过治疗经历的患者,则应尽可能从患者、家属或之前的治疗医生、既往病历中获得以往治疗方案的持续时间、疗效、不良反应和依从性,以明确哪些治疗或药物可能是有效/无效,以及患者对各种不良反应的耐受情况。家族中其他成员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治疗史也可以参考。当然,患者自身和家庭的意愿、需求和支持状况也影响治疗决策的制定。
从治疗手段的特征来说,每种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治疗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不相同,适用人群也不尽相同。关于MECT原理和方法的详述可参考《精神病学》 (第5版)、《沈渔邨精神病学》 (第6版)及其他MECT的专著。目前公认,MECT能够快速缓解阳性精神病性症状,对高自杀风险、拒食导致营养不良、紧张症的患者,MECT可以快速起效、挽救生命;对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可能有效,也可用于躯体状况差,药物治疗风险大的患者(比如存在严重锥体外系综合征、迟发型运动障碍、代谢综合征)。MECT等同于“电刑”的误解是阻碍其应用的原因之一,就治疗本身来说,MECT也具有一些不足,比如:花费较高,多数情况下需要住院才能进行;MECT会造成认知损害;另外全麻也存在相应的风险;某些躯体疾病状态下,MECT相对禁忌。很多医生不选择MECT的原因也是因为停用急性MECT后很多患者单用药物维持治疗会出现症状波动或复发。
疾病的临床特征也是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一般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首选药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的患者可以根据临床需要早期选用MECT。2015年出版的《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第二版)推荐了不同临床表现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流程,其中明确指出,对于以紧张症/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要表现或者自杀自伤高风险的患者,MECT可以作为首选治疗,而对于以阳性症状、急性激越、不合作、阳性症状合并情感症状的患者来说,MECT均作为第一步初始药物治疗无效、第二步更换治疗或联合治疗甚至使用氯氮平仍疗效不佳之后的第三步治疗。但《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同时指出,在这些可以使用MECT治疗的临床患者中,“根据临床表现,如果符合改良电休克治疗适应证,可用在各个治疗步骤”。
因为临床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临床机构的治疗环境和条件不一,《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第二版)也无法明确指出究竟如何在每一步中的治疗中加入MECT,以及在使用MECT过程中,是否合并药物治疗,合并哪一类型、何种药物治疗,这些具体细节则需要临床医生在做决策过程中,全面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疾病特点以及治疗方案的性质,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喜好,权衡利弊,在医患联盟的基础上共同作出决定。
(病例提供:刘 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MECT治疗相关的信息,从疗效、适应证、禁忌证、评估、疗程的选择、治疗时机、不良反应及处理,到治疗操作、巩固和维持治疗,再配上典型案例,可谓面面俱到,堪称MECT的经典教科书,强力推荐给所有对MECT治疗感兴趣的精神卫生工作者,以及患者和家属阅读。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除了本文的“广告”作用之外,也要提醒同行们,MECT也是有局限的。比如,它不是对病治疗,而是对症治疗,主要的靶症状是自杀、冲动和木僵,对于顽固性幻觉妄想的疗效甚微。文中也提到,MECT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仅为5%~10%。而且,MECT造成的认知功能损害也值得重视,有些患者持续时间较长,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较大,自身痛苦也是深远的,并不像我们在进行知情同意时向患者和家属交待的,是“一过性的”“可逆的”。建议精神科医生酌情把握适应证,特别是不要只为注重病房安全管理而过度使用,更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或者有以此变相惩罚患者的动机。
(点评专家:于 欣,北京大学第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