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介绍
患者,男性,87岁。急性起病,主因“劳累后胸闷、气短2天,加重伴咳嗽、咳痰1天”于2011年2月18日收入急诊监护室。患者于2011年2月16日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伴咳嗽、咳黄痰,可平卧,偶有夜间憋醒,休息后症状缓解,翌日劳累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无心前区疼痛,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无尿少,就诊于笔者医院,进行心脏超声检查:EF 40%,冠心病、心肌梗死表现、心功能减低,考虑心尖部室壁瘤形成,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反流(轻度);腹部超声:双侧胸腔积液,少量心包积液;双肺CT(图1):双侧胸腔积液,心胸比例> 0.5;院第2天胸片见图2。血液分析:白细胞9.34×109/L,中性粒细胞85.5%;心肌酶谱:肌钙蛋白0.144μg/L,磷酸肌酸激酶125U/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20U/L;B型尿钠肽8326pg/ml。既往史:冠心病病史10余年,自服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硝酸异山梨醇酯等,2010年7月急性心肌梗死经内科治疗后病情稳定;陈旧性脑梗死病史10余年、胃部分切除史20余年。
体格检查:T 35.5℃,P 100次/分,R 26次/分,BP 168/105mmHg,SPO2 74%,中心静脉压18.8cmH2O。半卧位,神清语明,查体合作,颜面水肿,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腹软,略膨隆,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水肿。
入院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陈旧性心肌梗死;②陈旧性脑梗死;③胃部分切除术后。
重要提示
1.老年男性,慢性病程;以劳累后胸闷、气短伴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初始入院时诊断即考虑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
2.血培养明确后根据血培养调整抗生素治疗,治疗有效。
入院后首先给予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监测结果显示心指数2.85L/(min·m2),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1062ml/m2,血管外肺水指数20ml/kg,全身血管阻力指数2512dyn×s×cm5×m2,提示心功能下降的同时合并严重肺水肿,根据数值变化趋势给予利尿、强心等,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保证患者每日出入量2000ml左右,对症治疗后患者双肺听诊湿啰音逐渐减少,双下肢水肿减轻,中心静脉压降至12.2cmH2O,B型尿钠肽下降为4261.11pg/ml。

图1 入院第1天双肺CT:双侧胸腔积液、叶间裂积液

图2 入院第2天胸片:双肺渗出,右侧明显
患者入院时血象明显高于正常,同时痰黄量多,体温最高38℃,给予头孢哌酮-舒巴他钠抗感染,同时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解痉平喘、祛痰等治疗。患者血象逐渐呈下降趋势,最高体温37.8℃,胸部影像亦较前明显好转,3月1日拔除经口气管插管(图3、图4)。

图3 入院第4天胸片:双肺渗出较前减少

图4 入院第11天胸片:双肺较前明显好转
3月2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寒战,无发热,进行血培养,拔除中心静脉置管送培养,复查胸部X线片(图5),暂未调整抗生素。复查血常规血象明显升高,血培养初步提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考虑患者心、肾功能不全,且需控制液体入量,故给予替考拉宁0.4g,每12小时1次(3次后改为0.2g,每12小时1次),同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钠减量至1.5g,每12小时1次。3月13日复查血常规正常,患者无发热、寒战,偶有咳嗽、咳痰,双肺听诊呼吸音略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经过近1个月的精心治疗,患者终于病情稳定,转出重症监护室。

图5 入院第13天胸片:双肺渗出明显减少
出院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陈旧性心肌梗死;②肺内感染;③菌血症;④陈旧性脑梗死;⑤胃部分切除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