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咳嗽、喘憋、发热
病例 咳嗽、喘憋、发热
作者
陈旭岩;王仲
案例诊断
化脓性心包炎;肺部感染
病例摘要

病情介绍

患者,女,50岁,主因“间断咳嗽、喘憋1个月,发热1周”于2011年4月6日11时40分就诊于急诊科。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喘憋,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水肿,1周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3℃,不伴畏寒、寒战;咳嗽、咳痰、胸闷、憋气症状有所加重,痰不易咳出。就诊于当地医院,实验室检查:WBC 11.2×109/L,N 80.3%,Hb 102g/L;ALB 31g/L,总胆红素(TBil)17.3μmol/L,γ-GT 135IU/L,BNP明显升高。胸片示双肺渗出,肺水肿。腹部B超示门脉增宽、脾大、腹腔积液。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遂来诊。既往史:心脏病病史10余年,肝功能异常5年,慢性咳嗽、咳痰病史4年,口干、眼干病史30余年,多发对称性关节痛3年,上述病史均无明确诊断。对多种抗生素过敏(具体不详),花粉过敏。个人史:农民,近10年因多病未从事劳动。婚育史、家族史均无特殊。

入院查体:T 37.2℃,P 120次/分,R 25次/分,BP 100/60mmHg。端坐呼吸,体态消瘦,脱发,牙齿片状脱落,双手指关节红肿,肝掌,双前臂、腹部、背部可见充盈性红斑,双侧大腿可见散在片状皮疹。神清,精神弱;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心浊音界增大,心律齐,P2亢进;腹饱满,全腹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检查不能配合,肠鸣音3次/分;双下肢重度水肿,双小腿皮肤发红,右侧显著,皮温高。

辅助检查:WBC 10.09×109/L,N 80.4%,RBC 4.06×1012/L,Hb 94g/L。TBil 24.6μmol/L,ALB 32.2g/L,LDH 723IU/L,γ-GT 124IU/L,K+ 2.81mmol/L,Na+ 133.4mmol/L,Ca2+ 2.05mmol/L;FIB 5.589g/L,D-二聚体2013μg/L;BNP>3000pg/ml;CA-125 112.3U/ml;免疫球蛋白IgA<0.07g/L,IgG<0.33g/L,IgM<0.04g/L,IgE 0.01IU/L,CRP 231mg/L。CK、CK-MB均在正常范围内,cTnI(-)。尿常规:白细胞(++),酮体(++),尿胆原(++),见大量细菌。痰涂片:见到革兰阳性菌、真菌。痰培养:光滑假丝酵母菌。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QRS波群低电压,轻度ST-T改变。胸片:双肺渗出伴肺水肿,心影增大。腹部B超:肝脏形态饱满,门脉增宽,PV内径1.5cm;胆囊壁增厚;脾大,脾静脉扩张;腹腔少量游离液。

入院诊断:①肺部感染;②免疫缺陷病;③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④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血症;⑤贫血(轻度);⑥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肝后性门脉高压?肝硬化?)

重要提示

1.患者免疫球蛋白IgA<0.07g/L,IgG<0.33g/L,IgM<0.04g/L,IgE 0.01IU/L,T淋巴细胞亚群基本正常,体液免疫功能极度低下。

2.胸部CT:大量心包积液,左肺中叶密度增高影。

3.腹部B超:肝脏形态饱满,门脉增宽,PV内径1.5cm;胆囊壁增厚;脾大,脾静脉扩张;腹腔少量游离液。

4.心包穿刺液检查:白细胞计数7500×106/L单核细胞比例5%,多核细胞比例95%,黎氏蛋白定性(+),葡萄糖1.7mmol/L,蛋白质18.09g/L,氯化物101mmol/L,LDH 3438IU/L,ADA 131U/L。培养发现“无色杆菌某些种”。

诊治经过

入院当天转入急诊监护室,给予心电监护、吸氧;予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1.0g,每8小时1次,氟康唑0.4g,每日1次抗感染,另予保肝、纠正电解质紊乱、祛痰、利尿等治疗。由于患者脱发,全身多关节红肿、红斑及皮疹,考虑不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行ANA-ENA谱、抗心磷脂抗体、抗环瓜氨酸抗体检查,结果均阴性;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有结核感染风险,行PPD、FD、痰找抗酸杆菌及血清腺苷脱氨酶(ADA)等检查,血ADA 25IU/L,余结果均阴性。急诊治疗5日,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喘憋明显好转,可半卧位休息,下肢水肿明显好转,但4月11日再次出现发热,最高39℃,仍有明显咳嗽、咳痰症状,为白色黏痰。

患者于4月12日转入病房治疗。当天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09×109/L,N 80.4%,RBC 4.06×1012/L,ALB 94g/L;生化ALB 33.6g/L,γ-GT 69IU/L,其余异常生化指标均好转;心电图较前无明显变化;胸片较前无明显变化(图1);胸部CT:大量心包积液,左肺中叶密度增高影(图2)。

图1 胸片

考虑患者基础病变为免疫缺陷病。需要明确免疫缺陷病性质是原发还是继发。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生活史,考虑患者免疫缺陷病病史较长,感染应继发于免疫缺陷病,亦不考虑药物导致免疫缺陷病;患者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此次发现CA-125升高,但无肿瘤相关症状,结合病史,不考虑肿瘤导致免疫缺陷病;患者自身免疫疾病相关抗体均为阴性,故考虑患者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CT发现患者大量心包积液为新突破点。患者门脉高压症状典型,但肝功能尚正常,肝损害证据不足,并不考虑诊断肝硬化。大量心包积液可致心功能不全及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门脉高压。需明确心包积液的性质,从而辅助进一步诊断,治疗方面也需心包积液置管引流缓解心功能不全及门脉高压。

图2 胸部CT:大量心包积液,左肺中叶密度增高影

故于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超声示心包积液1500ml,心包可见大量纤维素渗出,LVEF 60%。抽取较黏稠棕红色心包积液200ml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500×106/L,单核细胞比例5%,多核细胞比例95%,黎氏蛋白定性(+),葡萄糖1.7mmol/L,蛋白质18.09g/L,氯化物101mmol/L,LDH 3438IU/L,ADA 131U/L。连续3天留取穿刺液送实验室检查,结果相似。初步判断为感染性化脓性心包积液,于穿刺当天起,每日给予2次肝素生理盐水100ml心包冲洗。因心包内较多纤维素渗出,为防止粘连、分隔,先后2次给予心包内注射尿激酶25万IU,并继续给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氟康唑抗感染。

截至4月15日,3次心包穿刺液检查,肿瘤标志物均(-),培养未见抗酸杆菌,3次均培养出“无色杆菌某些种”,药敏显示碳青霉烯类及磺胺类抗生素敏感。骨髓穿刺显示为感染骨髓象。复查辅助检查:血ADA 25IU/L,痰培养:光滑假丝酵母菌,腹部B超较前无明显变化。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异常。患者化脓性心包炎诊断明确,继续予针对性抗感染药物及心包积液引流治疗。因患者穿刺液ADA与血ADA比例较高,穿刺液中抗酸杆菌检出率低,关于患者是否可能合并结核性心包炎存在争议,讨论决定仍给予利福平、异烟肼、盐酸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经验性抗结核治疗,并加强保肝治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尚可,考虑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型可归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治疗方面应给予较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长期输注。但患者因经济原因不能负担长期治疗费用,故间断给予丙种球蛋白10g静脉输注治疗。

患者症状明显好转,4月18日复查免疫球蛋白IgA<0.07g/L,IgG 2.21g/L(好转),IgM<0.04g/L,CRP 75.1mg/L。4月20日复查超声心动图:少量心包积液,仍可见纤维素渗出,心包脏层回声粗糙;4月22日复查腹部B超:PV内径1.2cm,较前无明显变化。患者心包积液逐渐减少,为防止形成缩窄性心包炎,需考虑外科行心包剥脱术治疗,心外科考虑如行心包剥脱术,需体外循环,但患者体液免疫能力过差,行体外循环风险极大,考虑患者无法耐受手术,不予手术治疗。4月26日复查血常规:WBC 4.92×109/L,N 62.1%,RBC 4.92×1012/L,Hb 110g/L;肝肾功能、电解质明显好转;凝血功能未见异常;尿常规未见异常。4月28日复查胸片:右肺下野片状高密度影,心影增大,较前有所好转(图3)。

图3 胸片:右肺下野片状高密度影,心影增大,较前有所好转

抗结核治疗2周后停用抗结核药物。5月2日起引流管几乎未引流出心包积液,复查超声心动图,心包积液量较前明显减少,未形成包裹或分隔,予拔除引流管。患者于5月6日出院。

出院后截至2012年初,电话随访患者诉无发热、喘憋、水肿等症状,可完成较轻家务劳动。考虑患者虽然穿刺液ADA与血ADA比例较高,但3次培养均未发现抗酸杆菌,结核多易累及细胞免疫缺陷患者,但该患者仅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功能尚可,且仅经验性抗结核治疗2周,后半年来未再序贯治疗,仍无结核复发症状,故不予诊断结核性心包炎。

最终诊断: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化脓性心包炎;肺部感染;肝后性门脉高压;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血症;贫血(轻度);低白蛋白血症。

讨论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专家析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 下一篇:病例 咳嗽、气喘6个月,加重1天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