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
患儿,男,5岁8个月。
主诉
便秘进行性加重5年余。
病史
家长诉患儿出生时胎便排出时间不详,满月后患儿出现便秘,家长行开塞露辅助排便,之后至2岁之间患儿可每日排大便至少1次,期间经常使用开塞露,2岁后患儿便秘症状加重,开塞露效果逐渐不好,3天不排大便时,家属行泻药口服,患儿可排便。今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以“便秘待查”收入院。
既往史,家族史
无特殊。
体格检查
生长发育尚可,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未及明显包块。肛诊:未及明显异常,可及干结大便,拔指后无排气排便。
辅助检查
肛管测压
反射阈值10ml,呈“W”,肛管静止压90mmHg,刺激后肛管蠕动频率8次/分,肠道蠕动功能较差,巨结肠同源病可能。
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4cm ++,7cm++。
钡剂灌肠
直肠、乙状结肠稍扩张;24小时复查,见较多钡剂存留(图1~图3)。

图1 正面图:直肠,乙状结肠稍扩张,未见明显直肠远端狭窄,乙状结肠冗长,扭曲至右下腹

图2 侧面图

图3 24小时后,仍见较多钡剂残留
最终诊断
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肠神经元减少症
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行左半结肠切除。术中见乙状结肠冗长堆积于盆腔内,直肠乙状结肠明显扩张增粗,降结肠远端肠管外观逐渐恢复正常。
“直肠黏膜”多处取材镜检,见黏膜下神经丛及神经元较送检的“正常”端及“扩张段”结肠黏膜内神经丛与神经元显著减少而易见代偿粗大的外源性神经,“正常”及“扩张段”结肠黏膜下及肌间均见丰富的神经元,综合以上,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肠神经元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