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发现右上腹包块3天
病例 发现右上腹包块3天
作者
孙晓毅 余东海 彭飞
案例诊断
肝肾间隙卵黄囊瘤复发
病例摘要

病历摘要

患儿,女,1岁11个月。

主诉

发现右上腹包块3天。

现病史:家属3天前给患儿洗澡时,发现其右上腹隆起,似有包块,遂至当地医院,行腹部B超及CT提示腹膜后巨大包块,现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以“肾母细胞瘤”收治入院。

既往史、家族史

无特殊。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

生长发育正常,营养可,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脊柱四肢无异常。

专科情况

腹稍膨隆,右上腹可及一包块,下极达脐下2cm,左侧达右锁骨中线,质硬,不可移动,大小约为9cm×6cm。

辅助检查

腹部彩超

右侧腹膜后实性为主占位性瘤变11.6cm×6.5cm。

腹部CT提示

上腹部CT直接增强扫描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中上腹部腹膜后可见大小约11cm×8cm×6cm肿块,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周围呈明显强化,中心强化不明显,其内可见丰富的强化血管影。肿块与肝右叶界线欠清,肝右叶可见环状强化的低密度灶。肿块与右肾分界欠清,右肾受推压变形,并向上移位。考虑:腹膜后肿块,与肝肾分界欠清,多考虑肿瘤伴肝转移。

AFP(2009-5-22):55 020.81μg/L(正常值:1.09~8.04μg/L)

入院诊断

腹膜后肿瘤待查?

最终诊断

肝肾间隙卵黄囊瘤复发。

治疗经过

行腹膜后巨大肿块切除术,肝转移灶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术后病理

病理示:(右侧腹膜后)卵黄囊瘤,免疫组化示:PCK(+)、AFP(+)、CK7(-)、CD30(-)。

术后患儿接受6个疗程的EP方案(VP-16+DDP)化疗,化疗过程中患儿未见明显异常的化疗副作用,血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连续监测患儿血AFP呈明显下降趋势,术前患儿AFP(2009-5-22)为55 020.81μg/L,而最后一个疗程降至基本正常为(2009-12-23)9.17μg/L。然而于2010-2-22再次复查患儿血AFP时,发现血AFP又明显升高为327.30μg/L,在当地医院复查腹部B超示:肝右后叶非均质性病灶。

当时考虑是否为肝转移瘤复发而引起血AFP再次升高。遂于2010-2-28再次收治我院,再次复查血AFP(2010-2-28)为638.73μg/L,AFP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3-3本院CT(CT-上腹部增强)所见:腹部卵黄囊瘤术后,右侧腹腔内可见高密度金属影。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各叶比例正常,肝右后叶可见大小约2.3cm×1.8cm的不均密度病灶,内可见高密度钙化,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不大,胆囊内未见阳性结石影。胰腺大小、形态正常,未见异常密度灶,胰管未见扩张。脾脏不大,密度均匀。双肾大小、形态正常,未见积水、扩张,未见阳性结石影。

提示:1.腹部卵黄囊瘤术后;2.肝右后叶不均匀密度病灶,为肿瘤所致。

2010-3-8本院B超所见:肝脏切面形态正常,实质光点分布尚均匀,肝内右叶内可见一不规则高回声区,边界不清,内回声不均,大小为2.8cm×2.2cm。门静脉主干内径不宽。CDFI:门静脉血流充盈,肝内高回声区内未见血流信号。提示:肝内实质性肿块。

以上腹部CT及B超均提示患儿肝转移瘤复发可能性大,遂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于2010-3-9行B超定位下经皮肝穿病灶微波固化术+无水乙醇注射术。并于2010-3-11再次监测患儿血AFP为1038.54μg/L。2010-3-29又复查AFP为2450.10μg/L,患儿血AFP呈持续上升趋势。2010-3-30腹部B超所见:肝脏切面形态正常,实质点分布不均匀,肝右叶可见一大小2.8cm×2.0cm的高回声区,边界尚清,内回声区不均匀,门静脉主干内径0.6cm,CDFI:门静脉血流充盈,上述高回声区内未见血流信号,提示:肝内异常回声区(考虑介入术后改变)。

患儿于2010-2-22复查血AFP为638.73μg/L。发现升高后,一直严密监测血AFP,至2010-3-29又再次复查AFP为2450.10μg/L提示AFP一直呈上升趋势,期间严密监测患儿病情变化,患儿未出现明显异常,精神、意识状态未见明显异常,食欲好,大、小便可,体重有增加。

此后一直规律监测患儿血AFP,分别于2010-5-25复查血AFP为6257.89μg/L,2010-6-1复查AFP为8526.04μg/L,患儿血AFP呈快速增长趋势。

2010-6-1本院腹部B超所见:肝脏切面形态正常,实质光点分布均匀,肝右后叶内可见大小为2.5cm×1.9cm高回声区,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其周边可见大小1.2cm×1.0cm低回声区,边界尚清,内回声尚均,门静脉主干内径不宽。

提示:肝右后叶实质性病灶(无水乙醇治疗后)。

2010-6-3本院腹部CT所见:肝右叶呈术后改变,肝肾隐窝可见约2.1cm×2.5cm软组织密度影,强化不均匀,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大小正常。胰腺、脾脏及双肾大小、形态正常,未见异常密度灶,胰管未见扩张。脾脏不大,密度均匀。双肾盂、肾盏无扩张,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提示:1.肝右叶术后改变。2.右肝肾隐窝软组织密度影,考虑肿瘤复发。

结合患儿血AFP快速增长趋势、腹部B超及CT异常发现,高度怀疑患儿肝转移病灶有复发可能。遂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再次实行手术治疗。于2010-6-4行右肝转移瘤切除术。2010-6-7病理诊断:①“肝转移肿瘤核心区”镜下为红染无结构坏死物,仅见残存的变性的肝组织,未见明显肿瘤成分;②“肝转移肿瘤边缘”镜下为变性肝组织伴有出血、坏死及钙化,余未见其他;术后复查患儿血AFP为7781.47μg/L。术后请肿瘤科会诊,更改了化疗方案,行VIP:VP-16+IFO(异环磷酰胺)+DDP方案施行化疗。于2010-6-16开始施行VIP方案化疗,共行四个疗程,期间严密监测患儿血AFP,于2010-6-19复查AFP为13 309.66μg/L,2010-8-21复查血AFP为6.54μg/L。患儿血AFP呈明显下降趋势,并于VIP第四疗程中降至正常范围。此后仍每月严密监测患儿血AFP,然而于2010-12-2复查患儿血AFP,发现AFP再次异常增高为10160.90μg/L。遂复查腹部B超及CT。

2010-12-2本院腹部B超示:①肝内异常高回声区;②腹膜后右肾下极实质性肿块。

2010-12-09 CT——上腹部、下腹部及盆腔增强及三维重建所见: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脏右后叶内可见环状高密度影,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胰腺未见异常,脾脏未见明显异常,右肾下极周围可见混杂密度肿块影,与右后腹壁边界不清、右肾下极呈受压表现;右背部可见金属伪影。所示腹部肠腔未见积气扩张,未见液气平面,肠管壁无增厚。膀胱充盈良好,未见异常。

意见:①右肾下后方肿块,结合病史,考虑肿瘤复发;②肝脏右后叶环状钙化灶。

并于2010-12-9再次复查患儿血AFP为12 396.97μg/L,较之前有明显上升。结合患儿的血AFP、腹部B超及CT检查,怀疑患儿肿瘤有再次复发可能。

讨论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讨论内容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间断呕吐5个月,加重3天余 下一篇:病例 呕血伴黑便20小时余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