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
患儿,女,8岁。
主诉
腹胀7年。
现病史
患儿1岁后出现腹胀,大便2~3天一次,纳差,但无偏食。偶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血丝。在当地诊断为胃肠蠕动功能差治疗两年(具体用药不详),腹胀仍明显,且伴有体重增长缓慢,遂转至省城医院就医,行钡灌肠、消化道钡餐等检查后未发现异常,回当地医院继续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近段时间腹胀加重,进食减少,双踝出现水肿而来我院门诊就医,门诊以腹胀待查收入院。患儿起病以来,饮食、睡眠欠佳,小便可,大便量较少。
既往史、家族史
患儿为孕28周早产儿,产后10天被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当地医院行保守治疗,治疗30天后(具体治疗措施不详)能进食、无腹胀而出院。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
生长发育较同龄儿滞后,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气管居中,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双踝凹陷性水肿。
专科情况
腹膨隆,尚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肛门指诊:无异常。
辅助检查
1.血常规WBC 7.2×109/L,RBC 2.3×1012/L,Hb 65g/L,PLT 237×109/L。TP 45 g/L,A 25g/L,G 20g/L。其他检验未见异常。
2.钡灌肠结肠形态正常,未见狭窄,24小时复查平片见部分造影剂位于降结肠及乙状结肠。
3.消化道钡餐造影剂通过幽门顺利,空肠下段扩张。6小时后见钡剂进入回盲部。
4.腹部平片腹部未见气腹,中上腹见数个大小不等气液平。
最终诊断
新生儿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粘连、肠狭窄。
本病例长期腹胀、纳差,钡餐检查未能确定梗阻部位,而肠道传输试验又显示钡条位于盆腔,似结肠动力障碍,但术中发现这些钡条位于小肠内,因小肠扩张而移至盆腔。该患儿在外院多次住院治疗均因无法找到梗阻部位而未手术,从手术探查的结果看,空肠部分梗阻且近端肠管继发性扩张明显,但现有的检查手段尚无法确定小肠梗阻部位,如果进行小肠镜检查,也许能早期发现梗阻部位,不至于长期保守治疗而影响患儿的发育。
手术结果证实患儿为小肠结肠炎远期并发肠粘连、肠狭窄,所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后出现慢性肠梗阻的病例应高度怀疑肠狭窄,早期手术可避免慢性肠梗阻造成的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