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逆向技术处理复杂前降支CTO病变
病例 逆向技术处理复杂前降支CTO病变
作者
陈纪言;杨峻青;罗建方
案例诊断
复杂前降支CTO病变
简要病史

患者,男性,51岁。因胸闷于1周前在外院检查发现3支冠脉病变,尝试开通前降支CTO失败,拒绝外科手术,转诊我院。

心血管危险因素: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或冠心病家族史。

病例分析与初始策略选择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过程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外院造影(图略)见3支冠脉病变,前降支发出粗大对角支处CTO,残端不可见,闭塞段长约20mm。右冠脉发出丰富间隔支供应前降支闭塞下游。尝试前向开通CTO病变导丝不能通过。本院选择性左冠脉造影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前降支CTO及自身侧支。左图:前降支发出对角支处开始完全闭塞,无残端;闭塞段较直,长度约20mm(虚线),右图:CTO段钙化(箭头),从开口开始,自身侧支从前降支远端逆行灌注前降支至间隔支(虚线箭头)

PCI过程

(1)手术1

经桡动脉6F EBU 3.75指引导管到达左冠脉开口。经股动脉7F AL 1指引导管到达右冠脉,支架解除右冠脉中段狭窄(见图1和图2),Corsair微导管、Sion导丝经间隔支,转弯,到达闭塞段下游(图4左、中),微导管跟进至闭塞远端并进行造影,显示结果与造影所见病变形态学相近。将IVUS探头放置于对角支开口进行实时引导,IVUS发现闭塞处有明显钙化,部分解释了首次失败的原因。先后更换Miracle 3、Conquest pro逆向通过闭塞段,均进入内膜下造成闭塞段上游假腔,调整不能进入真腔(图4中、图5)。如此时在前降支近端做反向CART,支架植入后会关闭对角支,为了使介入治疗更为有效,应尽量保持对角支开通。因此,下一步应改为对吻导丝技术,在逆向导丝的路标作用下送进正向导丝。

图4 通过右冠脉来源间隔支逆向进攻前降支中段CTO。左图:(配合Sion导丝)微导管接近前降支;中图:(配合Sion导丝)微导管进入前降支,为逆向进攻导丝(虚线箭头)提供平台;右图:前向Conquest pro导丝到达间隔支与逆向导丝重叠

图5 闭塞段上游横截面血管内超声图像。左图示沿前向导丝的相共阵超声导管(圈)、钙化(小箭头,延伸至闭塞段)、逆向导丝;右图示假腔(闭合曲线),余同左图

分析:CTO手术复杂多变,常规选用强支撑指引导管以提供稳定工作平台,如术中发现支撑不足亦难以更换,可能直接导致手术失败。侧支循环与主支连接成角、连接部接近闭塞段、闭塞段钙化,均影响逆向导丝行进,容易进入内膜外。即使通过闭塞段亦在上游造成假腔,反复操作假腔扩大。如此时采用反向CART技术令逆向导丝在对角支分叉上游进入真腔,植入支架可能闭陷对角支。血管内超声判断导丝位置价值很高。逆向器械造成内膜下腔隙,挤压闭塞段下游真腔,闭塞段下游血管狭窄、成角、分叉,前向导丝难以进入远段主支。

(2)手术2

用左前斜加头位和正位加头位作为工作体位,用Conquest pro在逆向导丝的路标指引下,导丝通过病变,顺着逆向导丝方向进入粗大的间隔支。正向使用2.5mm球囊低压力扩张后前向血流恢复不佳,血管内超声见病变处有一小段在内膜外,其余在血管真腔。血流恢复不能用血肿形成造成的压迫来解释。

下一步保留逆向导丝和正向在间隔支的导丝,用Sion导丝试探通过球囊扩张所打开的通道,操控导丝进入前降支,碰到一点阻力,但不算太大,这时对侧造影显示不清,球囊序贯扩张闭塞段及下游血管,造影显示TIMI 1级血流(图6)。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导丝出闭塞段全程后行走于内膜下,球囊扩张造成夹层(图7)。

分析:由于闭塞段下游血管成角、分叉、狭窄,假腔和内膜下腔隙的形成和挤压,一般软导丝难以探入下游真腔。Sion虽软,但也可从内膜下长距离前进至前降支远段,球囊扩张造成夹层。必须确定导丝位于真腔还是假腔,对侧造影条件不佳时血管内超声为首选,前向造影(如本例做法)可能加重夹层,应避免。事实上前向器械造成夹层在临床上不少见,如前向血流不佳时盲目植入支架,则“无复流”、边支丢失等并发症风险很高。导丝从扩大的假腔重新进入真腔可能性低,STAR技术损伤程度高,已少使用。这时需考虑从更远段逆向进入真腔,如无条件或尝试失败则宜中止手术。

(3)手术3

追加选择性右冠脉造影,辨认灌注前降支远段的侧支循环(图8左),微导管配合Sion导丝试探,顺利绕过心尖从远端进入前降支,逆向接近闭塞段,更换Miracle 3导丝,通过闭塞段到达前降支近段,试探不在真腔(图8中)。前向球囊扩张,在间隔支以远挤压血管壁,逆向导丝在对角支开口以下水平进入真腔(反向CART),引导逆向微导管经左主干进入指引导管,回撤逆向导丝,前向Sion导丝试探成功进入逆向微导管,送达前降支远段(Rendezvous技术),血管内超声证实导丝在真腔(图9上左)。造影后在前降支依次植入2.5mm×36mm、3.0mm×24mm药物释放支架(图8右下、右上)。术后复查血管内超声见远段残余小量夹层未覆盖,支架贴壁、扩张良好,边缘无撕裂(图9上中-下右)。左冠脉造影见支架定位、形态好,对角支夹层系从前降支近段延展而来,真腔血流良好,右冠脉造影侧支循环无渗漏(图10),结束手术。

图6 再次尝试前向径路。左图:Sion导丝到达对角支,Fielder XT导丝到达前降支远段;中图:1.25mm×10mm球囊序贯扩张闭塞段及下游;右图:造影显示可疑夹层

图7 前降支血管内超声图像。左一、左二:前降支闭塞段下游影像,显示血管壁组织被推向一侧(粗箭头),对侧腔壁光滑,血管壁组织(内膜、中膜)影像缺失,提示前向器械造成夹层,超声导管(圈,下同)行走于夹层内;左三:闭塞段水平,右下象限斑块组织厚,钙化,对侧壁仍余少量组织,超声导管行走于组织之间;左四:前降支闭塞段上游,逆向导丝造成夹层仍存在(星号),超声导管和前向导丝(细箭头,分别往间隔支和对角支)均在真腔

图8 经远端侧支完成逆向开通CTO。左图:追加右冠脉造影显示灌注前降支远端的侧支通路;中图:(配合Sion导丝)微导管绕过心尖顺利进入前降支接近闭塞段,更换Miracle 3导丝,通过闭塞段到达前降支近段(虚线箭头,后续步骤见正文);右下、右上:经前向导丝于前降支中段、近段依次植入药物释放支架

图9 前降支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内超声影像。上左:支架植入前,夹层(星号)明显,超声导管(圈,下同)位于真腔;上中:支架后,下游近支架水平,残余小量夹层(箭头);上右:支架远端边缘水平;下左:支架远段;下中:支架覆盖对角支(字母D)开口水平;下右:支架近端边缘回旋支开口(字母B)水平

图10 支架术后造影。左上:近段支架覆盖至前降支开口;右图:重叠支架全程(虚线),支架下游管腔细小,对角支近段夹层,真腔血流TIMI-3级;左下:右冠脉来源侧支无渗漏

分析:大部分侧支汇入近段间隔支(见图2),提供较高压力灌注,又有左冠脉自身侧支灌注前降支远段(见图3),右冠脉至前降支远端侧支稀少不易辨认。仔细造影和阅片可发现线索,操作时可能较预期顺利(如本病例)。反向CART、Rendezvous等技术已成为常规。反向CART的目标是使逆向导丝在对角支开口水平以下进入真腔,避免支架闭陷对角支。再次使用血管内超声确定器械所在真假腔、支架覆盖及形态、支架下游管腔细小原因等均有价值。本例支架下游管腔细小,除小量残余夹层外,考虑还存在血管负性重构。对角支夹层系前降支夹层延展而来,真腔血流良好,宜避免复杂支架术。完成手术前常规造影排除侧支循环损伤,避免心包压塞并发症。

本病例的教学点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同侧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回旋支慢性闭塞性病变 下一篇:病例 逆行开通前向失败的前降支开口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