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肝尾叶癌行肝尾叶切除术
病例 肝尾叶癌行肝尾叶切除术
作者
赵平 蔡建强
案例诊断
尾状叶肝癌
引言

由于尾状叶位置深在,手术显露困难,且毗邻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等重要血管,一直是肝脏外科手术中风险最大,对手术技术要求最高的部位。尽管肝脏尾状叶肿瘤手术切除难度大,但手术切除仍是该部位肿瘤获得根治的唯一方法,肝尾状叶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是有必要的,而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解剖学研究将尾状叶分为三部分:Spiegel叶、腔静脉旁部和尾状突部(图1),肝尾状叶有其独特的解剖学特点,其供血动脉、胆管较细小,可分别来自于左右肝动脉及左右肝管,而回流静脉大多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少数汇入右肝静脉或肝中静脉。

图1 尾状叶解剖结构图

SP:Spiegel叶;PP:腔静脉旁部;CP:尾状突部

病例简介

主诉:患者男性,52岁,主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查体发现肝占位10余日。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不适,无发热及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行腹部B超检查,发现肝尾状叶占位。乙型肝炎病史不详。

查体:未见明确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ALT 100IU/L,AST 54IU/L,Tbil 21mmol/L,TP 72g/L,ALB 37.3g/L;肿瘤标志物:AFP 2.3ng/ml,FER:698ng/ml,CEA:1.77ng/ml;乙肝小三阳,肾功能、凝血功能未见异常;心电图、胸部正侧位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肝内第二肝门区探及中强回声肿物,内回声不均匀,有低回声区。约8.0cm,边界清,肿物邻近门静脉左支主干及腔静脉,考虑为癌。腹部CT:肝尾状叶见一约5.0cm×6.0cm×6.0cm肿物,紧邻腔静脉及门静脉左支主干,平扫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呈高密度,门脉期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考虑为尾状叶肝癌(图2)。

术前讨论:①本例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AFP虽然正常,但增强CT扫描肿瘤呈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考虑肝细胞肝癌诊断明确。手术是唯一根治的手段。②肿瘤位置紧邻大血管,与第一、二、三肝门均关系紧密,尤其是与肝静脉汇入处的第二肝门处最为危险,手术难度及风险极高。③术前阅片,肿瘤虽然压迫腔静脉第二肝门及门静脉主干,但肿瘤周围有假包膜,实际为间隙,而非真正肿瘤侵犯血管,有切除可能。④患者无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未发现肝内及远隔部位转移;肝脏功能代偿良好,Child-Pugh A级预计残肝功能可以代偿;无手术禁忌。

图2 肝尾状叶占位CT

治疗过程

操作细节:全身麻醉下取右侧肋缘下“人”字形切口;术中探查见肝脏各叶大小比例基本正常,尾状叶探及8.0cm×9.0cm×9.0cm肿物,向左肝脏面凸出。首先充分游离左右肝周各韧带,解剖第一肝门,切断、结扎左肝动脉发出的肿瘤营养血管,向上分离肝左叶至第二肝门,将肝左叶完全掀起,分离尾状叶与左肝相通分支,并于第一肝门预置阻断带,右膈下置大纱垫将右肝托起至切口区域,应用术中超声探查全肝,将右肝翻起,沿下腔静脉仔细解剖第三肝门,切断并结扎沿途肝短静脉至第二肝门水平,完全暴露尾状叶,距离肿瘤外1cm确定切除线并以电刀标记;沿预定切除线封扎数根牵引线;采用超吸刀(CUSA)逐层分离肝组织,创面渗血予以电凝或缝扎止血,直径大于1mm的管道组织均于清晰显露后结扎切断。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肝组织(图3,图4),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300ml,未阻断肝门,术后恢复顺利。

组织学检查及术后疗效观察:中分化肝细胞肝癌,Ⅱ级,基底及侧切缘净,局部累及肝被膜伴出血及坏死。

图3 尾状叶切除术后肝创面

图4 切除标本

随访: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包括肝功能、AFP、腹部B超、胸片正侧位等,每年行CT检查1次。随访至18个月时,患者出现腰部疼痛,行骨扫描及腰椎MRI,发现腰椎转移,行转移灶局部放疗,症状缓解,随访至24个月时,患者疾病未进展,仍带瘤生存。

讨论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肝脾联合切除 下一篇:病例 复发性肝癌再次手术切除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