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原发性肝癌介入后二期切除治疗
病例 原发性肝癌介入后二期切除治疗
作者
赵平 蔡建强
案例诊断
原发性肝癌
引言

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它在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介入治疗即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其优势在于可以控制肝癌病灶进展;使部分不能手术切除肝癌患者的病灶缩小,以达到二期手术切除的目的。TACE 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0.4%、42.9%、28%。经TACE治疗后肿瘤缩小并获得二期切除约占TACE总例数的6.2%~11.2%,二期切除者5年生存率与小肝癌切除者相近。有少数病例经多次TACE和综合疗法后肿瘤缩小、消失,有的至今生存10~20年以上,达到基本治愈的疗效。

对于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术前是否行TACE在国内外都存在分歧意见,有作者认为术前行TACE可使肿瘤体积缩小,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因挤压而造成的癌细胞播散,从而主张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常规行TACE。

病例简介

女性患者,71岁,体检发现肝脏肿瘤性病变,因为患者高龄、肿瘤邻近第一肝门、肿瘤巨大、无法耐受多肝段切除术,因此选择术前导管介入治疗来缩小肿瘤,达到避免肝切除时丧失较多肝脏体积的治疗目的。2007年6月至2007年9月完成2次TACE治疗,2007年11月1日行肝Ⅴ段、部分Ⅳ段、胆囊切除术。

影像学资料(图1~图4):

2007年5月30日,原发性肝癌介入前右肝肿瘤主要位于右肝Ⅴ段,大小11cm×9cm,邻近门静脉右支主干,肿瘤边界欠清晰,胆囊萎缩(图1)。

图1 右肝肿瘤主要位于右肝Ⅴ段,大小11cm×9cm

图2 第一次介入治疗后(4周后复查)

图3 第二次介入治疗后(4周后复查)

2007年7月,第一次介入治疗后(4周后复查):肿瘤较前缩小,碘油充填较为理想,肿瘤周边尚有存活肿瘤组织(图2)。

2007年10月,第二次介入治疗后(4周后复查):肿瘤明显缩小,碘油充填,肿瘤边界清晰,其周边尚有低密度区域存在(图3)。

2007年11月,在选择手术治疗前1周复查:肿瘤进一步缩小,碘油充填完全,肿瘤周边低密度区域缩小,肿瘤边界清晰,与周围重要血管、脏器间隙较为明显(图4)。

图4 手术治疗前1周复查

治疗过程

操作细节:

选择常规右侧肋缘下切口15cm,探查发现肝脏肿瘤位于右肝Ⅴ段,大小6cm×4cm,肿瘤与胆囊融合无法分离,胆囊已经明显萎缩;肝脏脏面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黏连,与肝十二指肠韧带炎性黏连,肿瘤质地硬韧,边界尚清晰;用超声刀和高频电刀逐步切除右肝Ⅴ段、部分Ⅳ段(包括肿瘤和胆囊),创面管道系统给予结扎(图5)。

图5 术中探查:肿瘤位于肝Ⅴ段,累及部分Ⅳ段,侵犯胆囊,肿瘤脏面与肝门处组织黏连

手术特点:

1.多次的TACE治疗后,在病灶周围会形成较为明显炎症反应或组织水肿区域,从而使肝脏肿瘤与周围组织形成明显黏连。

2.如果患者存在肝炎肝硬化背景,肝脏病灶周围炎症性黏连会更加明显。

3.虽然经过TACE治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但术中肿瘤的纤维包膜不明确。

4.经过TACE治疗后,肝脏组织更加松脆,创面更容易渗血。

5.经过TACE 治疗后,术后更加容易出现肝功能障碍导致的并发症,如:腹水、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等。

组织学检查(图6):

病理结果:肝细胞肝癌Ⅱ级,肿瘤大部分坏死,边缘残存肿瘤细胞;符合重度治疗反应。

图6 肝细胞癌二次介入后手术切除标本,肿瘤大小6cm×4cm,剖面见绝大部分肿瘤组织坏死

疗效评价:

临床随访:术后随访至今18个月,患者无瘤生存(图7)。

讨论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肝癌行右肝不规则切除术 下一篇:病例 肝癌的术中射频消融治疗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