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对人体多脏器造成损害,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妊娠合并该病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DIC及产后出血等,常给母儿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必须予以重视。
患者27岁,以“停经8个月,胎动4个月,发热3天”为主诉,于2008年3月9日就诊于感染科病房。
现病史:患者停经8个月,胎动4个月,2008年3月7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达39.2℃,伴肌肉酸痛、腰痛及头痛,给予“明可欣”抗炎治疗未见好转,以“流行性出血热?”为诊断收入感染科病房。病来无眼眶痛,无咳嗽咳痰,伴尿频、尿急及尿痛,尿量正常,无腹泻腹胀,大便正常。
既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及输血史,否认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居住条件差,有很多老鼠。
转入我科过程:2008年3月11日,因阴道少量流血,请产科会诊,给予硫酸镁保胎治疗,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治疗,建议完善胎儿三维彩超。2008年3月15日,因胎儿彩超提示:羊水少,请产科会诊,会诊后复查彩超,羊水偏少,给予水化对症治疗。2008年3月16日转入产科治疗。现无腹痛及腰痛、无阴道流血。
体格检查:转入产科时体温36.5℃,脉搏62次/分,血压125/65mmHg,呼吸20次/分。平车推入,神清语明,无贫血貌,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前胸、腋下未见搔抓痕,肺部听诊未闻及啰音,心脏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膨隆,软,无压痛,四肢活动良好。产科检查:呈纵产式腹型,宫高32cm,腹围99cm,胎心145次/分,先露头,未入盆,跨耻征阴性。消毒内诊:宫颈未消,Ⅱ度软,偏后,宫口未开,先露头,高浮。
辅助检查
系统彩超(2008-3-14):心脏:左室内径正常高值,静息状态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左室舒张末容积EDV137ml,收缩末容积ESV52ml每搏量84ml,射血分数61%。右肾集合系统分离(4.5×2.3)cm2。肝、胆、脾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肢导低电。
产科彩超:双顶径8.7cm,股骨长6.3cm,双肾可见,一侧为3.9cm×1.7cm,一侧为4.0cm×2.1cm,胎盘附着于子宫宫底,成熟度Ⅰ级。厚3.0cm。羊水较深处3.3cm,羊水指数8。
尿常规:见表1。
表1 尿常规结果

血常规:见表2。
肝功能:见表3。
表2 血常规结果

表3 肝功能结果

肾功能:见表4。
表4 肾功能结果

凝血功能:见表5。
表5 凝血功能结果

心肌酶谱:见表6。
表6 心肌酶谱结果

血糖(2011-3-17):3.79mmol/L。
肾出血热病毒抗体:阳性。
血氨:在正常值范围。
转入诊断:1.孕1产0,妊娠34周+4,LOA;2.流行性出血热;3.中毒性心肌炎;4.中毒性肝炎。
1.3月9日入院后给予保肝、纠正低蛋白治疗。
2.3月16日转入我科后,给予高能营养、保肝治疗。
3.3月20日行剖宫产术,术中见胎膜广泛黄染,羊水无,胎盘边缘一小叶陈旧性早剥,术后保肝、抗炎、对症治疗。
4.3月24日出院,切口愈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