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这类溶血性疾病仅发生在胎儿及早期新生儿,是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中相当重要的病因。
Rh血型 Rh是恒河猴(Rhesus Mae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RBC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凡在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抗原者,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Rh血型的发现,对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和维护母婴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h血型抗原是受第一对染色体上三对紧密连锁的等位基因决定的,共有6种,即C和c,D和d,E 与e,其中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故凡具有D抗原时称为Rh(+),迄今尚未定出抗d,故难以证明d抗原的存在,仅以d表示D的缺乏。DD和Dd均是Rh阳性,dd表示Rh阴性。Rh阴性分布汉族人比例极少,低于0.5%,个别少数民族如乌兹别克族约为5%。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为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发病早、进展迅速。妊娠期间,胎儿红细胞作为抗原刺激母体产生免疫抗体,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作用于胎儿红细胞,破坏胎儿红细胞,造成胎儿溶血性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水肿。严重时,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高血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引起脑损伤、脑瘫、智力低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影响其生存质量。新生儿Rh溶血病并不少见。因此,应重视婚前检查及孕妇的产前检查,早期进行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查,为早期发现新生儿溶血病提供相应的治疗措施及实验依据,改善Rh阴性孕妇的妊娠结局,提高围生儿质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患者29岁,以“停经7个月,胎动3个月,发现Rh抗体效价增高1天”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呈13岁5~6/28日型。末次月经2010年2月20日,预产期2010年11月27日。孕40天于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宫内可见胎囊,确诊宫内早孕。停经早期无明显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唐氏筛查低危,糖尿病筛查结果正常。停经4个月余初感胎动,活跃至今。孕期平稳,定期产检,无阴道流血流液,无头晕头痛,无视物模糊,无双下肢水肿。患者本人血型为Rh阴性,其丈夫血型为Rh阳性,于门诊产检时发现Rh抗体效价增高(1∶64),入我科治疗。
既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史,否认糖尿病、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否认结核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9岁时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减少曾输Rh(+)血2000ml,乙肝小三阳,孕1产0。
体格检查:体温37. 2℃,心率88次/分,血压104/74mmHg,呼吸18次/分。神清语明,无贫血貌,周身无出血点或瘀斑。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膨隆,软,无压痛,未及宫缩,双下肢无水肿,四肢活动良好。产科检查:呈纵产式腹型,宫高28cm,腹围94cm,胎心率150次/分,先露头未入盆。消毒内诊:外阴发育正常,无水肿,阴道畅,宫颈质软,偏后,未开未消。先露头高浮,骨产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产科彩超:双顶径为8. 0cm,股骨长5. 7cm,羊水深4. 2cm,羊水指数9,胎盘附着在子宫前壁,成熟Ⅰ级,厚度约3. 9cm,未见胎儿水肿。
NST:有反应型。
血常规:白细胞:9. 7×109/L,红细胞:3. 8×1012/ L,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56×109/L。
入院后复查Rh抗体效价为1∶32。
初步诊断:1.孕1产0 妊娠32周+2,LOA;2.母儿Rh血型不合;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中度贫血。
治疗措施:1.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密切监测胎儿宫内情况;2.定期复查抗体效价、超声、NST;3.给予中西药综合治疗。
1.2010年10月9日Rh抗体效价进行性上升至1∶64,胎儿随时有发生宫内溶血、以及胎死宫内的可能,请全院会诊讨论血浆置换的可行性。血液科意见:现患者血小板减少,暂无特殊处理,如需手术,可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0.2~0.4g/kg体重,治疗5天。不建议输血小板,因输血小板仍有增加Rh抗原风险,尽量不输。儿科意见:如果现在终止妊娠,需行新生儿血浆置换,但由于为早产儿,行血浆置换危险性极大,建议尽量延长孕周。输血科意见:一次血浆置换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效价滴度反弹,建议同时使用丙种球蛋白,或行多次血浆置换,而血库中Rh(-)血浆非常有限,仅够一次血浆置换。所以不能估计血浆置换效果。肾内科意见:因现Rh(-)血浆非常有限,血浆置换需多次大量置换,行血浆置换血源上不能保证;另外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可能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休克,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风险较大。产科意见:每日行一次胎心监护检查,密切注意胎儿宫内情况;定期复查彩超,注意有无胎儿及胎盘水肿;监测抗体效价,若继续增高,应立即终止妊娠;考虑患者血小板少等情况,除注意胎儿宫内情况外,应计划终止妊娠。在终止妊娠前给予口服苯巴比妥,肌注地塞米松,增加新生儿存活率。嘱患者继续口服中药控制胎儿溶血情况,给予静推维生素C。
2.2010年10月16日复查抗体效价1∶32,血常规回报白细胞6.3×109/L,血红蛋白78g/L,血小板34×109/L,三维彩超回报胎儿双顶径9.0cm,股骨长6.9cm,羊水深度4.2cm,羊水指数9,未见胎盘及胎儿水肿。
10月21日血常规回报白细胞5.2×109/L,血红蛋白72g/L,血小板38×109/L,抗体效价1∶32,白蛋白27.7g/L。
10月25日血常规回报白细胞4.5×109/L,血红蛋白70g/L,血小板29×109/L,抗体效价1∶64,白蛋白25.8g/L。给予输注滤白红细胞2U,10%白蛋白100ml每日静滴。
3.考虑患者目前贫血严重,低蛋白血症,胎儿随时有发生胎死宫内的危险,请全院会诊讨论终止妊娠时机及术前所需准备。新生儿科意见:考虑患者贫血,随时有胎儿宫内乏氧,胎死宫内可能。若目前终止妊娠,新生儿溶血,有行新生儿换血的可能,做好备血准备;同时向家属交代病情,新生儿为早产儿,不保证100%存活。输血科意见:目前血库中Rh(-)血液非常有限,已同血站联系,尽快寻找血源,筹集全血及血小板,为手术做好准备。麻醉科意见:患者血小板29×109/L,建议于全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向患者家属交代有转入ICU的可能。产科意见:考虑胎儿胎盘成熟度Ⅰ级,行胎儿脐血流检查,监测S/D比值,待输血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准备成熟后,建议终止妊娠,术前肌注维生素K1,防止术中出血。请新生儿科医师做好产时抢救准备,并做好术中大出血,子宫全切准备。综合意见:于2010年10月26日在全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此期间,密切注意胎儿宫内情况,若胎儿胎心、胎动异常,必要时急诊终止妊娠。
4.10月25日下午患者自诉胎动减少,胎动弱,胎心监护示胎心基线持续在150次/分,于当日急诊终止妊娠。全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及双侧子宫动脉结扎术,手术经过顺利,剖宫产分娩一男活婴,体重2420g,身长45cm,头围34cm,胸围32cm,Apgar评分1分钟10分,5分钟10分,血型为Rh(+),转入新生儿病房治疗。孕妇腹腔内见腹水约100ml,术中输血小板20U,术后转入ICU病房。术后诊断:1.孕1产0,妊娠35周+1,LOA,剖宫产分娩一男活婴;2.母儿Rh血型不合;3.胎儿宫内窘迫;4.早产;5.血小板减少;6.低蛋白血症。
5.术后于ICU病房输血小板20U,患者于10月27日上午转回我科继续治疗。
10月27日化验回报:白细胞17.8×109/L,中性粒细胞85.9%,血红蛋白123g/L,血小板60×109/L,D-二聚体769μg/L,白蛋白22.1g/L。
10月29日化验回报:白细胞12.6×109/L,红细胞3.9×1012/L,血红蛋白132g/L,血小板23×109/L,D-二聚体712μg/L。
10月30日化验回报:白细胞11.7×109/L,血红蛋白129g/L,血小板21×1012/L。
术后恢复良好,按期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