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妊娠期特有的致命性疾病,非常少见,仅发生在妊娠晚期及产褥期,通常为妊娠35~36周。1940年首次报道,当时被称为“妊娠期急性黄色肝萎缩”。该病病因不清,可能是由于母体缺乏长链脂肪酸氧化酶LCHAD而引起脂肪酸的线粒体代谢障碍所致。该病发病率为1/7000~1/15000,死亡率目前已经降至18%,主要发生于有并发症的病例,尤其是DIC和感染。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再次妊娠可能再发,但是几率极低。胎儿的死亡率仍然高达23%,可能与早产有关。早期诊断、积极有效的治疗与及时合理的产科处理(立即终止妊娠)可明显改善预后。
该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包括孕产妇恶心、呕吐、厌食和腹痛。70%的患者会有黄疸和发热。更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出现子痫前期重度。还可以累及其他系统,发展成急性肾衰竭,肝性脑病,胰腺炎及其他疾病,如尿崩症。
异常的实验室检查包括:①肝酶升高,AST和ALT可从轻度升高至1000IU/L,通常为300~500IU/L;②胆红素升高;③碱性磷酸酶升高,妊娠期间由于胎盘的分泌作用,碱性磷酸酶会相应升高。该病患者碱性磷酸酶进一步升高。④其他:白细胞升高,低血糖,凝血指标异常。70%的病例会发生DIC。
病理所见的微血管脂肪变性,腹部超声显示为正常肝脏影像或肝脏的脂肪沉积。在一些很少见的情况,可能出现肝脏破裂或坏死,超声可以诊断出来。
诊断标准:黄疸、肝酶升高、白细胞升高、DIC、患者的临床症状。肝活检可以确诊,但是出血的风险极大。
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HELLP综合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肝炎。
治疗:最好在具有肝病、高危产科、母胎医学和新生儿科专家的医疗中心的ICU病房救治。严重的病例甚至需要肝移植。
基础治疗包括静脉支持疗法,如液体、糖、血制品(如新鲜冷冻血浆和凝血因子以纠正DIC)。胎儿应给予胎心监测。母亲病情平稳后,建议终止妊娠。可行阴道分娩,但会发生严重的出血及导致母亲病情恶化,因此建议剖宫产。
由于该病的严重并发症,建议分娩后继续治疗,尤其是并发胰腺炎时。如果出现严重的DIC、肝破裂,或肝性脑病,建议进行肝移植。结束妊娠后,病因解除,大部分的患者愈后良好。
患者26岁,孕3产0,妊娠36周+6,近10天出现厌食,近1天出现恶心、呕吐、排稀水样便,急诊入院。入院时无头痛、头晕及视物模糊,无瘙痒,规律腹痛,无阴道流血,胎动良好,睡眠可。
体格检查:体温37.2℃,脉搏90次/分,血压120/80mmHg,呼吸20次/分,无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周身无抓痕,未见肝掌及蜘蛛痣。产科检查:纵产式腹型,宫高37cm,腹围98cm,胎心率145次/分,枕左前位(LOA),先露头已入盆,跨耻征(-)。消毒内诊:宫颈消70%,Ⅱ度软,偏后,宫口开1. 5cm,先露头S-2。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1.9×109/L,中性粒细胞74.1%。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51U/L,谷草转氨酶:654U/L,总胆红素:103.6μmol/L,结合胆红素:67.7μmol/L,非结合胆红素:35.9μmol/L。
肾功能:正常。
血浆氨:7.6μmol/L。
尿常规:尿蛋白(+++),尿胆原(-),尿胆红素(+)。
DIC常规:PT:14.4秒,APTT正常,PTA:75.1%,TT:28.1秒,FDP:118.1mg/L,FIB:1.267g/L。
血糖:3.86mmol/L。
NST:有反应型,可见规律宫缩波曲线。
因夜间就诊,无法行肝炎病毒化验。
产科彩超:双顶径9.6cm,股骨长7.9cm,羊水深度6.4cm。
入院诊断:1.孕3产0妊娠36周+6,LOA,早产临产;2.黄疸待查(肝炎?急性脂肪肝?)。
患者已进入产程,给予试产。试产过程中给予保肝治疗,输注新鲜血浆200ml补充凝血因子。入院6小时后复查血糖降至3.44mmol/L,血浆氨升至20.3μmol/L,DIC常规恶化:PT:14.5秒、APTT:37.6秒、TT:29.2秒、FDP:120.9mg/L、FIB:1.1g/L。考虑病情恶化,立即于全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入院7小时剖宫产分娩一女活婴,体重3520g,Apgar评分1分钟及5分钟均为10分,胎盘胎膜完整娩出。术中宫缩乏力,给予宫壁注射缩宫素,静脉滴注缩宫素以及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给予卡前列酸栓(卡孕栓)等对症处理后宫缩未见任何改善,行全子宫切除术,留置盆腔引流管2枚。
术后留置气管插管直接转入ICU,当时体温36.1℃,血压131/93mmHg,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99%。术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2.4×109/L,中性粒细胞85.0%,血红蛋白133g/L,血小板124×109/L,血细胞比容39%。DIC常规:PT 14.5秒,APTT 40秒,FDP 101.1mg/L,D-二聚体:1769μg/L,肝炎病毒全部为阴性。转入ICU后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胃肠减压、抗感染、保肝、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术后约24小时患者出现肝性脑病,意识模糊,血氨达69.1mmol/L,给予精氨酸治疗,行持续床旁血液过滤治疗。
术后3日内每日双侧腹腔引流量持续在2000ml以上(最高时24小时双侧引流量达5000ml),均为血性液体。患者腹胀明显,叩诊盆腔实音。术后第2日血红蛋白降至35g/L,血小板降至38×109/L。术后第3日行床旁超声检查,提示肝脏无明显异常影像,胆囊壁水肿,膈下至盆腔可见大量包裹性积液,右侧积液区可见分隔,量约1500ml,左侧积液呈游离状态。产科、普外科、呼吸内科、循环内科、血液科、麻醉科和ICU科多学科会诊,考虑存在内出血及由于盆腹腔积血所导致的腹腔间隙综合征,从而影响呼吸循环功能。决定行开腹探查术。由于当时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状态极差,给予输注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以及持续血液过滤治疗改善机体状态,血红蛋白提升至82g/L。
术后第4日于全麻下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盆腹腔内血块、腹腔积液,血性液体约7000ml,子宫断端弥漫性渗血。探查肝脾见肝脏质硬,体积明显变小,表面光滑,呈橙黄色改变,未见活动性出血及被膜下渗血。术中将阴道断端渗血处加固缝合止血,分别于左、右侧盆腔、肝下、脾下留置4枚引流管。
术后患者循环、呼吸状态较前明显好转,血红蛋白维持平稳,呈持续上升趋势。
探查术后第6日起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谷丙转氨酶47U/L,谷草转氨酶60U/L,总胆红素384.3μmol/L,结合胆红素321.5μmol/L。继续给予输血、血浆置换、补液、抗炎、营养、保肝、对症治疗。
探查术后第7日拔除气管插管,改为T管吸氧,当天下午改为面罩吸氧。
探查术后第9日,肝下引流管引流量为700ml/d,其余3枚引流管均无液体引出,故拔除脾下及右侧盆腔引流管,同时拔除尿管。
探查术后第10日间断切口拆线,同时停止肠外营养。
探查术后第11日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53U/L,谷草转氨酶48U/L。
探查术后第14日转回产科病房,继续保肝、抗炎、对症治疗。
探查术后第23日出院。
患者共住院27天。住院期间共输红细胞悬液45U、新鲜血浆4800ml、冷沉淀70U、凝血酶原复合物7300PE、血小板150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