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精卵附着在输卵管口近宫腔处或在输卵管间质部,并向宫腔侧发育,称为宫角妊娠。宫角妊娠仅占所有异位妊娠的1.5%~4.2%,但病死率却占异位妊娠的20%。宫角部肌组织薄,又是子宫血管与卵巢动静脉及输卵管血管吻合处,血运丰富,孕卵种植在此异常位置,随着孕周增长,宫角肌层变薄,一旦肌层破裂,出血较多,若诊断延误可危及生命。
宫角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
1.炎症
人工流产术、清宫术等过多宫腔操作,引发子宫内膜炎、宫腔粘连、输卵管炎症,宫内节育器引起子宫内膜的无菌性炎症。
2.子宫畸形矫正术、子宫肌瘤剔除术、输卵管保守手术等盆腹腔手术,使子宫解剖位置发生改变,输卵管扭曲、狭窄、纤毛缺损以及子宫内膜、宫腔形态的改变使受精卵在非正常位置着床。
3.体外受精导致受精卵游走时因移动时间问题使着床位置异常。
宫角妊娠的诊断较困难,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Jansen等提出的诊断标准为:①腹痛伴有子宫不对称性增大,续以流产或破裂;②直视下发现子宫角一侧扩大,伴有圆韧带外侧移位;③胎盘滞留在子宫角部。符合上述一项者可考虑为宫角妊娠。超声影像学诊断标准:孕囊位于宫角部位,并与子宫内膜线连续,而且其周围见完整的肌壁层。
患者31岁,平素月经规律,停经45天于外院行人工流产术,术前血β-HCG为6799mIU/L,术中未见明确绒毛,术后3天阴道流血超月经量,于我院复查B超提示右侧宫角区低回声包块,血β-HCG为9967mIU/L。患者有1次人工流产史,1次剖宫产史,此为第3次妊娠。
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85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05/71mmHg。神清语明,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阴道流血多于月经量。
辅助检查:
盆腔彩超:提示子宫不对称性增大,右侧宫角部位内见低回声包块,周围有完整的肌层包绕。
入院诊断:宫角妊娠。
(—)治疗措施
1.口服药物治疗
米非司酮50mg,每日一次,连服三天。其药理作用为米非司酮能和孕酮竞争与蜕膜的孕激素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孕酮活性而终止妊娠。
2.手术治疗
B超引导下行宫腔镜探查术。宫腔镜下的表现为双侧输卵管开口不对称,右侧输卵管口位置明显抬高和增大,扩大的输卵管口被孕囊占据,且与周围内膜界限清楚,行妊娠病灶电切术。
3.术后门诊随访
3周血β-HCG恢复正常,1个月恢复月经,术后3个月复查B超子宫形态恢复正常。
(二)治疗措施
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于CSEA下行宫腔镜残留病灶电切术,术中宫腔镜探查见子宫颈管黏膜正常,宫腔光滑,左侧宫角部增宽,呈囊腔状,其前壁见少许绒毛样残留物及陈旧血块,以环状电极电切。术程顺利,术后安返病房,给予抗炎、补液、止血等对症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复查血HCG正常,病理结果回报:出血坏死及退变绒毛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