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以卵巢最为常见。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病,发病率在育龄期妇女为15%左右,绝经期妇女为2%~4%。内异症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如广泛粘连、远处转移及易复发等。内异症的恶变率为1%左右,有学者报道高达2. 5%。恶变为卵巢癌占全部病例的76%,主要病理类型为卵巢内膜样癌和卵巢透明细胞癌。卵巢外内异症恶变可见于肠道、盆腔、阴道直肠隔、阴道、剖宫产瘢痕等处,以腺癌为主。近年来,随着内异症的发生率不断增高,恶变的病例数也在逐年增加,内异症恶变的预防、治疗等问题在妇科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患者55岁,以“发现左附件肿物10年”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呈14岁6/28日型,绝经4年。10年前因下腹部疼痛,经期加重,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卵巢囊肿,考虑为卵巢巧克力囊肿,应用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变化不明显。4年前绝经后腹痛减轻,未再检查。半个月前,于当地医院体检彩超提示:左卵巢混合性包块,不全纵隔子宫。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病来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心悸,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近两个月血压升高,最高180/100mmHg,口服药物治疗,控制平稳。否认其他相关病史。孕1产1。
体格检查:体温36.0℃,脉搏80次/分,血压147/85mmHg,步入病房,神清,查体合作。无贫血貌,体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坦,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四肢活动可,双下肢无水肿。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黏膜无充血,分泌物量中,无异味。宫颈萎缩,穹隆变浅。子宫后倾位,萎缩,形态规则,质中,活动度好,无压痛。左附件区可触及一约3cm×3cm大小肿物,囊性,活动度尚可,右附件未及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盆腔彩超:子宫后倾位,大小约5.1cm×3.6cm×2.8cm,子宫内膜厚约0.4cm,宫区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左附件区见3.8cm×3.5cm囊性肿物,边界清,内呈液性伴细小点状回声及2.0cm×1.4cm中等回声团,CDFI可检出血流信号,右卵巢大小约2.5cm×1.7cm,右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提示:左附件区囊性肿物(图1)。

图1 盆腔彩超
盆腔CT:平扫:左附件区可见囊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大小约4.1cm×3.6cm,子宫及右附件未见明显异常,盆腔周围未见软组织包块,肠管管壁未见明显增厚,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左侧附件区囊性低密度区可见外壁及壁结节样强化,余未见异常强化区。提示:左附件区囊性为主囊实混合性占位,囊腺瘤?
肿瘤标志物:CA125:10.28U/ml,CA199:37.38U/ ml。
入院诊断:1.左附件区肿物,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2.不全纵隔子宫。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常大,形态规则,未见硬结节或包块,左侧附件区可见一4cm×4cm大小囊性肿物,表面光滑,内侧囊壁可见菜花状突起及巧克力色液体。右侧卵巢常大,其内可见巧克力色液体,双侧卵巢均与阔韧带后叶粘连,大网膜光滑,未见转移结节。术中冷冻回报:卵巢内膜样肿瘤,局灶交界性,待石蜡除外恶变。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石蜡病理回报:(左)卵巢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肿瘤,恶变(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双侧盆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左0/12、右0/ 18),大网膜未见癌组织,萎缩性宫内膜,慢性宫颈炎,慢性阑尾炎,右卵巢巧克力囊肿,右输卵管未见异常。术后诊断:1.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Ⅰc期(术中破裂);2.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子宫不全纵隔。术后TC方案化疗3个疗程,目前随访2年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