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50岁。主因“突发头晕、胸闷20天”于2012年7月11日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20天前工作时突发头晕、胸闷,伴四肢麻木,遂急诊就诊于当地镇医院,时测血压低 (具体不详),在升压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此后患者先后在两家医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提示:心包异常低回声区,左心耳内异常团块样回声(提示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二尖瓣、主动脉瓣反流;左心耳血栓形成?患者为求进一步确诊,就诊于我院,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巨大左心耳憩室,心脏CTA诊断同超声心动图结果,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胸痛、咯血,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史 3年前因车祸致肱骨骨折行手术治疗。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个人史 否认传染病流行区接触史。饮酒史,不规律。否认吸烟史。
家族史 否认肿瘤家族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2℃,脉搏78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0/77mmHg。神清,精神可。口唇未见明显发绀。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8次/分,律不齐,心前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出凝血功能、免疫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心率57次/分,窦性心动过缓。X线胸片:心脏横径增大,双肺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
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房轻度增大,左心室后侧壁可见一囊状回声(大小约6.8cm×5.4cm),与左心耳相通(宽约1.7cm),可探及血流沟通囊腔与左心耳(图1)。结论:巨大左心耳憩室。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后侧壁可见一囊状回声,与左心耳尖部相通(宽约1.7cm),可探及血流沟通囊腔与左心耳;囊壁内见梳状肌回声,未见血栓形成,考虑巨大左心耳憩室,余同经胸超声心动图 (图2)。

图1 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
A: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后侧壁见一囊腔与左心耳相连;B: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血流通过憩室口。LA:左心房;LAA:左心耳;LV:左心室;D:左心耳憩室;B:憩室

图2 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双腔心断面
A:二维图像示左心室后侧壁见一囊腔与左心耳尖部相连;B: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血流沟通囊腔和左心耳
心脏CTA:左心耳见一外生性腔隙,以基底于左心耳相连,与肺静脉相通,大小约8cm×5cm,狭窄处内径约2cm,其内见对比剂充填,考虑巨大左心耳憩室(图3)。

图3 术前心脏CTA示主肺动脉左后下方见一巨大憩室与左心耳相连
AAO:升主动脉;PA:肺动脉;D:左心耳憩室
临床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巨大左心耳憩室。
手术治疗
确诊后,拟行左心耳巨大憩室缝扎术治疗。术中探查:主肺动脉左后下方可见一巨大憩室,壁菲薄,大小约8cm×6cm,与左心耳相连,连接处宽约2cm,憩室下方可见左上肺静脉汇入左心房。鉴于憩室壁菲薄,为避免缝扎时破裂,改行体外循环下左心耳巨大憩室切除术,于憩室顶部切开憩室,发现憩室壁有梳状肌分布,其内无血栓形成,肺静脉开口位置正常,二尖瓣瓣膜形态正常、启闭良好,左上肺静脉开口上方可见左心耳汇入口。从憩室与左心耳连接处切除憩室,缝合左心耳。
术后,病理诊断:距憩室顶部约1cm处切除大小约5cm×3.5cm×1.1cm憩室囊壁样组织,镜检为心肌组织,心肌细胞水肿、横纹消失;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大小达正常高值,左心耳切除处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启示
本例巨大左心耳憩室实属罕见,诊疗中有两大临床经验可供借鉴:①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超声心动图医生的仔细排查尤显重要。这要求超声心动图医生除不遗漏常规扫查切面外,还应尽可能选择能较清晰展现心脏结构、血流、功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虽为有创检查,但可清晰、完整地暴露左心耳的形态和结构,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憩室、血栓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②超声心动图医生应同时具备较强的超声理论、操作技能和临床理论知识,唯此才能对疾病做出准确判断,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