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性,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
超声心动图分析原因并术中引导复杂封堵操作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刘峻松 王晶 韩宝石 郭军 王广义 李越 徐勇智光
女性,23岁。主因“发现心脏杂音23年,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半年”入院。
现病史 患者出生后3个月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至当地医院检查,听诊闻及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当时患儿一般情况尚可,无呼吸急促、发绀、活动减少等异常,当地医院建议观察。患者随年龄增长,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手脚冰凉等症状并逐渐加重,2013年7月至医院就诊,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收治入院。超声心动图:室间隔膜周部25mm回声缺失并累及肌部,室水平双向分流,重度肺动脉高压。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112mmHg,平均压59mmHg,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约22mm,室水平双向分流,左向右分流为主,Qp/Qs 1.85,全肺阻力7.7wood,全肺阻力指数10.2wood/m2。外科手术评估后患者行“全麻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见膜周部巨大室间隔缺损,大小约25mm×25mm,使用带垫片双头针间断褥式缝合修补闭合室间隔缺损,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收缩压40mmHg,术后查体可闻及胸骨左缘3、4肋间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轴右偏,右心室高电压。患者出院后规律口服波生坦片(每次62.5mg、每日两次),多次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漏,漏口逐渐扩大,肺动脉收缩压增高至70mmHg。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既往史 无心脑血管病、传染病等其他病史。
个人史 出生于甘肃天水,久居北京,生活规律,平日活动较少。
家族史 无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家族史,否认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率64次/分,律齐,P2增强,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4/6级喷射样杂音,并可触及细震颤。周围血管征阴性,双侧足背、桡动脉搏动正常,未见明显杵状指、趾。
辅助检查 血常规生化等检查参数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轴右偏,右心高电压。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粗。
超声心动图:室间隔膜周部见补片回声,室间隔肌部补片下缘见线状漂浮物摆动,补片开裂,收缩期补片向右心室侧摆动,补片下缘距肌部室间隔缺损约10mm(图1A),收缩期探及左向右分流 (图1B),最大分流速度3.8m/s,分流压差57mmHg,估测肺动脉收缩压55mmHg。


图1 超声心动图
A:术前,胸骨旁切面显示膜周部补片回声,补片下缘开裂,边缘可见缝线回声;B:术前,补片下缘开裂处收缩期探及左向右分流,分流速度3.8m/s;C:术前,左心室舒张期短轴切面显示心尖部心肌致密化不全;D: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膜周部封堵器回声,封堵器腰宽约12mm;E:术后,收缩期探及跨封堵器左向右分流
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于2014年3月27日在局部麻醉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蘑菇伞封堵术”。
左心室造影:LAO 60+CRA 20°体位行左心室造影,提示左心室扩大,左心室流出道距离主动脉瓣下方约1.5cm处可见室间隔缺损,直径约10mm,大量造影剂呈左向右分流(图2),右心室、肺动脉顺序显影,肺动脉增宽,Qp/Qs 3.52,全肺阻力2.8wu,全肺阻力指数3.8wu/m2。
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室间隔膜周部见封堵器回声,封堵器位置固定,收缩期探及跨封堵器左向右分流,分流速度约3.6m/s。

图2 左心室造影见收缩期左向右分流,分流口直径约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