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24岁。主因“活动后胸闷、气短4个月,加重2周”入住心内科。
现病史 患者4个月前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活动时胸闷、气短,伴咳嗽、咳白色黏痰,不易咳出。在当地医院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 (具体不详)后咳嗽缓解,未进一步诊治。近2周诉体力逐渐下降,爬两层楼梯即感胸闷、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入眠,伴夜间盗汗,无发热,为进一步诊治于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 体温36.5℃,脉搏10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70mmHg。神志清,查体合作。双下肢可见皮疹、搔抓瘢痕。右下肺叩诊实音,呼吸音低。心界叩诊稍大,心率102次/分,律齐,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1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8%,淋巴细胞百分比12.3%,嗜酸细胞百分比75.5%,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2.97×109/L。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81g,提示肾脏损伤。X线胸片:肺纹理增重,心影增大,右侧胸腔积液。上腹部、双肾超声:脾厚39mm,长径122mm,肋下18mm,提示脾脏增大,余器官未见异常。心电图:心率116次/分,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头颅、胸部CT:脑实质未见异常;左肺上叶前段、下叶后基底段及右肺上叶尖后段多发点片状高密度影;心影增大,心包积液,左侧少许胸腔积液。心肌ECT:左侧心腔扩大,下壁近心尖部摄取功能减低。
超声心动图:双心房、左心室增大(左心房内径50mm×60mm,右心房内径45mm× 52mm),下腔静脉内径不宽(约19mm)、吸气萎陷率>50%,右心室、大血管内径正常范围;双心室腔中段至心尖段心内膜明显增厚,最厚处位于心尖部(约12mm),中段厚度约6mm,增厚内膜回声增强,心尖部心腔内可见低回声充填;各心脏瓣膜纤细,位置、形态、启闭运动未见异常;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厚度、收缩幅度正常,运动协调,未见明确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72%;心包腔可及液性暗区,左心室后壁后5mm,右心房顶5mm;二尖瓣血流频谱呈假性正常化,E峰>A峰,三尖瓣瓣上可及少量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58mmHg,余瓣膜区血流脉冲频谱、彩色多普勒未见异常。二尖瓣瓣环运动速度曲线E峰、A峰均减低(图1)。结论:Loffler心内膜炎超声改变 (双心室中段至心尖部心内膜明显增厚),双心室心尖部血栓形成可能,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肺动脉高压(中度),心包积液(少量)。
追问病史,患者诉曾长期生活在江西省,并有饮用河水、泉水以及生吃螃蟹等经历,遂完善肺吸虫皮内试验、肺吸虫抗体检测。肺吸虫皮内试验结果阳性,提示肺吸虫感染可能性达70%,结合免疫八项示肺吸虫抗体IgE明显增高,骨髓检查报告未见原始细胞异常,仅为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约占30%),考虑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系继发性改变,原发病考虑为“肺吸虫感染”,明确诊断最好有病原学证据。
临床诊断 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肺吸虫病所致可能),Loffler心内膜炎。


图1 入院超声心动图
A: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B: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切面;C:心尖四腔心切面;D:三尖瓣反流脉冲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