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29岁,幼儿教师。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疾病史。结婚4年未孕,因右胸痛15天,咳嗽4天于2010年3月23日入院。患者15天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胸痛,以咳嗽、深呼吸明显,伴活动后胸闷、呼吸费力,夜间明显。4天前出现干咳,无发热、咯血,无夜间盗汗。在外院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予以抗菌药物治疗,但胸部疼痛无好转。入院查体:T 36.4℃,P 80次/分,R 20次/分,BP 110/70mmHg,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呼吸音清,无胸膜磨擦音,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脏(-),腹部(-),双下肢无异常。化验检查:WBC 8.08×109/L,N 75.6%,Hb 146g/L,PLT 235×109/L,CRP 18.4mg/L,ERS 36mm/h,CEA 0.9μg/L,CA199、CA125等指标均正常。ANA(弱+),其余指标(-);ANCA(-),补体正常,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4U/L。肝肾功能及血糖、甲状腺功能正常。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类:有核细胞500个/μl,中性粒细胞2%,肺泡吞噬细胞69%,其他细胞11%,淋巴细胞18%,高倍镜下每微升含2200个红细胞,BALF找抗酸杆菌(-),癌细胞(-),细菌培养(-)。PPD(20mm×20mm)。B超:子宫及附件无异常。两侧乳腺小叶增生。甲状腺无异常。胆囊内胆汁淤积,其余无异常。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胸腰椎X线无异常。胸部CT(图1)提示:双肺多发占位,转移性肿瘤首先考虑,右侧胸膜不规则增厚。

图1 双肺多发结节影

图2 病理示肉芽肿性炎
诊治经过:3月31日行CT定位下肿块穿刺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肺肉芽肿性炎,首先考虑结核(图2)。4月3日予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强化治疗3个月后改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三联治疗。5月11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结节明显吸收。咳嗽消失,胸痛缓解。8月10日患者再次出现右侧胸痛,无发热、咳嗽,无咯血,无体重减轻,胃纳佳,复查胸部CT(图3)提示肺部结节斑片状明显增大。再次收住入院。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腹部(-),神经系统(-),双下肢无异常。实验室检查:ANA(-),免疫球蛋白正常,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血IgE 71.88U/L,CEA正常,痰找抗酸杆菌(-)。B超:子宫及附件无异常。两侧乳腺小叶增生。甲状腺无异常。颈部见淋巴结回声,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ALF找抗酸杆菌(-)。细胞分类:肺泡吞噬细胞24%,淋巴细胞65%,其他细胞6%,中性粒细胞5%,病理细胞(-)。
根据患者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观察,首先考虑继发性肺结核。现出现肺部阴影扩大,须考虑结核耐药、类赫氏反应、药物过敏、肿瘤转移等。但患者全身状况佳,无明显的消瘦、乏力、皮疹以及呼吸道症状等表现,考虑类赫氏反应可能性大。继续予以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左氧氟沙星抗结核治疗。
最终诊断:①继发性肺结核,涂(-),初治;②类赫氏反应。

图3 抗结核治疗后,肺部病灶初见好转,后又增大
治疗转归:8月31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片状影明显吸收。9月30日胸部CT提示吸收好转(图4)。

图4 加用左氧氟沙星继续抗结核治疗2个月,病灶明显吸收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