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60岁,农民。因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10余天而入院。
患者于2009年12月8日受凉后发热,体温可达38.5℃左右,咳嗽,咳白黏痰,喘息,活动后气短明显,在当地诊所输注抗生素治疗5天无效,体温上升,最高达40.0℃,于2009年12月17日至武汉某医院就诊。摄胸片提示双肺感染、肺气肿。血液分析示:WBC 15.1× 109/L,N 23.3%。因当时正值A/H1N1病毒流行高峰,因此2009年12月18日来本院发热门诊以明确诊断,门诊以“双肺感染性病变,A/H1N1病毒性肺炎待除外”收住院。
平素身体尚可,吸烟30余年,每天20支左右,未进行过手术和输血治疗。有乙型肝炎史。
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患者曾于2009年10月30日因“上腹部疼痛月余”在某医院进行胃镜检查,诊断糜烂性胃炎、胃多发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理报告:“(胃窦)黏膜慢性炎,HP(+)”,并住院治疗1周,住院期间无发热。但出院后间断发热,随后于2009年11月12日就诊某院感染科,查乙型肝炎抗体阳性和轻度转氨酶升高,给予“肝舒乐”等护肝治疗;2009年11月14日因发热和出现皮疹再次就诊,摄胸片无异常,使用氯苯那敏抗过敏和输注白蛋白;2009年11月21日第3次就诊时给予护肝治疗。
入院时查体:T 40.2℃,P 110次/分,R 24次/分,BP 124/78mmHg,静息时无发绀,右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其他无异常发现。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 7.46,PaCO2 27mmHg,PaO2 71mmHg;WBC 10.3×109/L,N 32.9%;PPD与U(-),1U(-);3次痰涂片抗酸染色阴性;血培养阴性;CRP 77.1mg/L,PCT 2.77ng/ml;ESR 109mm/h;CMV IgM(-),IgG(+);ENA全套均阴性;腹部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ALT 165U/L,AST 135U/L。免疫功能示:CD3 89.7%,CD4 18.5%,CD8 64.2%,CD4/CD8 0.3;胸部HRCT示:桶状胸,双肺多发片状密度增高影(图1)。

图1 胸部HRCT(2009-12-20):双肺多发片状影
由于当时正值全国A/H1N1流行高峰,各省市均出现多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而患者来自流行区,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HRCT提示双肺多发阴影,且抗生素治疗无效,虽然未及检测A/H1N1核酸,仍有理由怀疑A/H1N1病毒性肺炎。
入院后按社区获得性肺炎处理,给予静脉滴注莫西沙星0.4g/d、多索茶碱0.3g/d,并给予抗病毒治疗:口服奥司他韦75mg,每日2次。但症状无缓解,仍发热、胸闷、气短。考虑到患者X线影像学呈双肺广泛弥漫性间质性炎症,不能排除HIV感染并发的肺孢子菌肺炎,因而进行HIV抗体的检测。本院HIV抗体呈阳性,标本同时送省疾病控制中心复核,结果也呈阳性。虽然痰液及气道分泌物中未找到肺孢子菌,综合考虑认为诊断成立。
最终诊断:HIV感染并肺孢子菌肺炎。
治疗和转归:改用口服复方磺胺甲
𫫇唑片,0.96g,8小时一次,同时给予静脉滴注克林霉素600mg,8小时一次。治疗后第2天体温开始下降,咳嗽、咳痰有所减轻,因HIV患者需特殊医院治疗,故患者体温稳定3天后转其他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