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胸片(2008-1-19):未见明显异常

图2 胸片(2008-2-13):仍然未见明显异常

图2 胸片(2008-2-20):左下肺片状渗出病灶
患者,男,81岁,医生。2008年1月1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38.6℃,伴咳嗽、咳黄痰,痰中带血丝,鲜红色,伴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无畏寒、胸痛,当时就诊于当地医院,拍胸片(图2)考虑支气管炎给予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等抗感染治疗,因呼吸困难明显给予地塞米松(最大量20mg/ d)治疗将近一个月,至2月中旬,患者体温可以降至正常,咳嗽、咳痰减轻,痰变为白痰,咯血基本消失,呼吸困难减轻,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图3),症状好转出院。于2月21日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8℃,伴畏寒,咳嗽,咳痰增多,咯血增多,可以见到脓血痰,呼吸困难再次加重,胸片、胸部CT可见左下肺病灶(图2,图3),仍住当地医院治疗,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汀、莫西沙星等抗感染治疗,甲泼尼龙静脉滴注(40mg/d)约10余天,体温可逐渐降到37℃左右,仍有咳嗽,咳黄痰,痰中带血,胸片仍示左下肺病灶(图4),2月28日开始出现左侧胸痛,以咳嗽、深呼吸时加重,且体温再次升高,可达39℃,咯血痰量增多,呼吸困难明显,复查胸部CT左下肺病灶进展(图4),就诊于本院,于2008年3月3日收入本科病房。

图3 胸部CT(2008-2-23):左下肺大片状阴影

图4 胸片(2008-2-27):仍示左下肺病灶

图5 胸部CT(2008-3-3):大片状阴影,有坏死
既往史: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0年,高血压10年,血压最高160/110mmHg,口服药物治疗;发现血糖升高1个月余,最高24mmol/L,已给予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欠佳;吸烟15年,20~30支/日,戒烟20年。
入院查体:P 90次/分,R 22次/分,BP 140/85mmHg,神志清楚,自动体位,口唇、肢端发绀不明显,双肺可闻及散在干啰音,左肺少量湿啰音,右肺呼吸音粗,心律齐,腹部膨隆,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无杵状指。
主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2008年3月1日):WBC 9.7×109/L,Hb 100g/L,PLT 137× 109/L,N 87.4%;肝肾功能:ALT 110U/L,Alb 32.2g/L,BUN 6.59mmol/L,Cr 83μmol/L;痰培养(2008年2月20日):当地医院痰培养提示毛霉样真菌生长;胸部CT(2008年2月23日):左下肺大片状阴影(见图3);血气分析(2008年3月3日):PaO2 61mmHg,PaCO2 35mmHg(吸氧2L/min);血常规(2008年3月4日):WBC 14.3×109/L,N 91.8%,Hb 112g/ L,PLT 206×109/L;肝功能:ALT 308U/L,AST 157U/L,Alb 30.7g/L;肾功能及电解质基本正常;血糖:24.6mmol/L。
初步诊断:①左下肺病灶性质待查:左下肺炎?阻塞性肺炎?②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③高血压3级,高度危险组;④2型糖尿病。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后,我们分析患者院外有高热,咳脓血痰,呼吸困难,抗生素使用40余天,使用激素1个月余且剂量较大,胸部CT提示有大片状阴影,有坏死,考虑感染的可能性大,给予抗细菌、抗真菌联合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控制血糖、保肝等对症治疗。起始抗生素选择亚胺培南/西司他汀0.5g,每8小时1次;替考拉宁0.2g,每天1次;伏立康唑0.2g,每天1次,并积极完善病原学检查。3月6日痰培养提示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敏感。4次痰查真菌均为阴性,2次血培养均为阴性。
从入院至2008年3月17日治疗2周,患者症状依然明显,高热,最高体温39.1℃,咳嗽,咳脓血痰,呼吸困难,胸痛,按细菌学结果选择药物治疗改善症状不明显。

图6 胸部CT(2008-3-17):左侧大量液气胸
2008年3月17日复查相关检验。胸CT:左侧大量液气胸(图3-6-11);血气分析:PaO2 53.2mmHg,PaCO2 40.7mmHg(吸氧2L/min);血常规:WBC 13.4×109/L,N 84%,Hb 100g/ L,PLT 321×109/L;肝功:ALT 118U/L,AST 35U/L,Alb 27.4g/L;肾功能正常。在3月17日行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液为灰黄褐色混浊液体和气体,24小时液体约500ml,无臭味。胸液检验示:Rivalta(+),RBC 11 200/mm3,WBC 7040/mm3,多核细胞84%,淋巴细胞16%,LDH 7105U/L,ADA 81U/L,于是诊断考虑为左侧脓气胸。调整治疗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每8小时1次;替考拉宁0.2g,每天1次;伏立康唑0.2g,每天1次。治疗一周后至2008年3月23日,患者胸腔引流量逐渐减少,由最初500ml/d减至200ml/d左右,灰黄色混浊液体,无味,一般症状有所改善,脓血痰减少,胸痛减轻,呼吸困难好转,但患者仍然几乎每天高热,38℃以上,常达38.5℃以上。3月23日复查血常规:WBC 13.5×109/L,N 84%,Hb 84g/L,PLT 325×109/L;肝功:ALT 26U/L,AST 16U/L,Alb 25.4g/L;肾功基本正常,ESR 81mm/h;联合抗感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诊断上考虑病原菌除了普通病原菌以外,还应注意是否有特殊病原体的感染。
2008年3月24日及3月28日2次胸腔积液培养回报均为毛霉,仅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伏立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均耐药。
在有病原学证据之后,加用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抗真菌治疗,从小剂量起始,逐步增加剂量,达到维持剂量1mg/kg,共使用34天,总量1326mg。在治疗中,患者病情多次出现反复,先后有肾功能不全、腹痛腹泻、呕吐、不能进食等消化道症状,口齿不清、肢体活动受限等脑梗症状,在给予积极对症治疗以后均逐渐好转。
最终诊断:①左肺炎并发左侧脓气胸(毛霉感染);②Ⅰ型呼吸衰竭;③冠状动脉性心脏病;④高血压3级;⑤高度危险组;⑥2型糖尿病;⑦脑梗死恢复期。
治疗和转归:在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咳嗽、咳痰减少,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体温降到37℃以下,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液小于50ml/d,管内间断有气体冒出,血气分析PaO2 78.8mmHg,胸腔积液培养最终为阴性,复查胸部CT左下肺病灶明显缩小,气体完全吸收(图7,图8)。于2008年7月9日带胸腔闭式引流管出院,2009年底拔引流管,目前依然生存,日常生活完全自理。

图8 胸部CT(200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