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7岁,因反复便血12年,再发伴腹痛近1个月于2009年11月28日入本院
消化科。
患者于12年前因便血在当地医院疑诊直肠癌行直肠切除术加人工肛门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溃疡性结肠炎。此后反复发作黑便,2002年开始间断服用柳氮磺吡啶(SASP)加泼尼松(15~40mg/d)以及口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治疗至2009 年7月,后改用硫唑嘌呤(1片,每天2次)加“培菲康”,效果不佳,又加用地塞米松(6mg/ d);约1个月前开始出现腹痛,呈阵发性,无放射痛,伴黏液脓血便,每次量约50g,每天3~4次,当地医院治疗后无缓解而入住本院。入院时仍有阵发性腹痛,排黏液脓血便后腹痛缓解,每天约10次。病程中患者饮食、睡眠可,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控制可。吸烟20支/天,共20年,已戒烟10余年。
入院查体:T 36.8℃,P 78次/分,R 16次/分,BP 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神志清楚,精神可。全身皮肤无黄染,无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胸廓对称,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啰音、湿啰音。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左下腹接有一人工肛袋,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麦氏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包块,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初步诊断:①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②人工肛门;③高血压。
诊疗过程:入院后给予肠镜检查显示符合溃疡性结肠炎改变,给予甲泼尼龙80mg/d,1周后出现发热、胸闷,胸部平片及CT示双肺多发感染灶(图1,图2),本科会诊后,给予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见右下叶上段及右前外后基底段大量白色豆渣样坏死物附着,钳夹后可见黏膜糜烂,左舌叶亦有相同改变(图3);活检病理为肺曲霉病(图4);同时检测外周静脉血半乳甘露聚糖(GM)为阳性(结果为0.76,参考值:GM连续大于0.5或单次大于0.7为阳性)。补充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病”。于2009年12月24日始给予伏立康唑4mg/kg,每12小时一次,静脉滴注(首日给予负荷量6mg/kg,每12小时一次)。2010年1月13日改用口服伏立康唑序贯治疗,3天后出现发热(38.2℃),连续痰培养均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加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缓解。2010年1月27日好转出院,继续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仍在随访中。动态CT改变见图5~图7。

图1 右下肺片状模糊影
(2009年12月5日)

图2 双肺多发絮状、斑片状模糊密度增高影(2009-12-14)

图3 支气管镜下可见右肺下叶各段及左舌叶白色豆渣样坏死物附着(2009年12月17日)

图4 病理示肺组织中曲霉菌丝及孢子

图5 抗真菌治疗前,复查CT示双肺多发结节影,较前进展(2009年12月24日)

图6 抗真菌治疗2周后,局部病灶略有吸收(2010年1月6日)

图7 抗真菌4周后,大部分病灶吸收,但左上肺病灶出现坏死性改变并形成空腔(2010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