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1岁,学生。因高热4天、头痛2天于2008年10月29日入本院就诊。
该患者入院前4天无明显原因高热,体温达39~41℃,伴发冷、寒战,入院前2天出现剧烈头痛,不能忍受,无咳嗽、咳痰,大小便无异常。入院查体,除咽红、右扁桃体Ⅱ度大外,无明显阳性体征。初步诊断:发热原因待查,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
入院后,因患者年轻、病情重、有神经系统症状,很快安排了相关检查。血常规:Hb 95g/ L,WBC 5.8×109/L,N 73.81%,PLT 85×109/L,ESR 17mm/h;肝功能:ALT 78U/L,AST 48U/L,总蛋白(TP)53.6g/L,Alb 30.4g/L;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230cmH2O,白细胞、糖、氯化物及蛋白均正常,墨汁染色隐球菌及结核PCR均阴性,抗酸杆菌(-),头颅MRI无异常,脑电图中高度异常脑电图,心脏超声及腹部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第3天上午,细菌室电话回报血培养查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查体发现双手掌大小不等出血性皮疹,心尖部Ⅱ~Ⅲ级收缩期杂音,考虑患者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给予万古霉素0.5g,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2.0g,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治疗,同时加强对症支持。2008年11月3日,心脏超声检查回报二尖瓣赘生物形成,胸片及胸部CT双肺大片渗出影及双侧胸腔积液(图1~图3),血培养报告金黄色葡萄球菌,考虑诊断: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性脑病、败血性肺炎、双侧胸腔积液、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继发性贫血。因患者病情危重,转入心内科治疗。患者经上述治疗后体温一度由41℃降至39℃,但于2008年11月5日体温再度升高,高达40℃,心尖部杂音较前增强,Ⅲ~Ⅳ级,复查心脏超声回报二尖瓣双叶赘生物较前增大,二尖瓣后叶脱垂。2008年11月6日,改用利奈唑胺0.6g,静脉滴注12小时一次,次日体温下降,最高38.4℃,第3天体温降至37.5~37.0℃。2008年11月11日,患者左手肿胀、疼痛,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二尖瓣前叶赘生物脱落,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继续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2天后体温完全正常,利奈唑胺治疗28天后复查血培养3次均阴性,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图1 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赘生物形成

图2 胸部CT示双肺大片渗出影及双侧胸腔积液

图3 胸片示双肺大片渗出影及双侧胸腔积液
最终诊断:①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②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③肺炎伴胸腔积液;④中毒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