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由前方的椎体与后方的椎弓形成椎孔,各椎孔相互叠加而成椎管。腰椎管的前壁为椎体后壁、椎间盘后缘及后纵韧带,侧壁为两侧椎弓根,后壁为椎板、关节突关节和黄韧带。椎管内有硬膜囊、硬膜外脂肪组织、血管及神经根,囊内L2以上为脊髓圆锥及神经根,L2以下为马尾神经。腰椎管狭窄是影像解剖学概念。一般认为,腰椎X线片上骨性椎管横径<15~18mm,矢状径<13mm提示存在椎管狭窄;矢状径<10mm视为绝对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在中老年群体较为常见,它和腰椎管狭窄有本质不同,两者不能混淆。在影像学检查及影像学报告中,根据椎管矢状径的异常,可以应用椎管狭窄这一术语。但是,腰椎管狭窄不等于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上的腰椎管狭窄只有在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下,临床医师才可作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如果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则椎管狭窄没有临床意义。临床医师对此应该有明确认识。
中央型椎管狭窄症患者多有慢性腰痛病史,以后逐渐出现两下肢酸胀、疼痛及麻木。症状的轻重常与体位有关,腰椎后伸时黄韧带向内挤压,椎管容积减少,症状加重;腰椎前屈时椎管容积增大,症状则减轻。不少患者骑自行车无明显疼痛,但平路行走只能行约数十米至数百米。最典型的表现是神经性间歇性跛行,其特点是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酸胀及麻木无力等症状,继续行走进一步加重,坐下或下蹲休息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又可继续行走,但行走不远症状又出现,如此反复。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常有鞍区感觉减弱及排便或排尿功能障碍,下肢感觉与肌力减退的范围也较大。
男性,65岁,体重85kg,因“腰痛2年,加重并双下肢麻木、酸胀3周”入院。久站或行走约30米即症状明显。查体:腰椎前屈活动正常,后伸活动受限。双侧L5~S1神经支配区及鞍区痛觉减弱,双侧踝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征阴性。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腰椎CT(图1)及MRI(图2)提示腰椎中央管狭窄(L3~5)。

图1 CT可见L4、5水平中央椎管狭窄明显

图2 MRI T2加权像矢状位像可见L3~5节段椎管狭窄明显,L4、5水平中央管严重狭窄
大部分腰椎管狭窄症不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出现马尾神经压迫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是绝对手术适应证,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宜根据椎管狭窄的病理解剖学特点,结合临床查体、影像学检查,明确引起临床症状的“责任”节段,进行有限化减压。全椎板切除是严重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保证手术远期效果的关键是维持脊柱稳定性,对于术前存在腰椎不稳或手术造成脊柱稳定性破坏者,需行内固定融合治疗。应重视康复训练在患者术后恢复中的意义,它起到防止神经根粘连、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及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能提高手术疗效,恢复潜在功能。
患者术后马尾神经压迫症状消失。术后1年复查两下肢行走无限制,腰椎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