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谭××,男性,46岁,中山小榄镇人,因“胸痛2个月,加重伴胸骨上段包块1个月”于2007年4月9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出现胸痛,随后出现双上肢疼痛,伴乏力,不能提物,但无咳嗽、咳痰,无气促、咯血,无发热、畏寒、盗汗,无头痛、头晕。曾在广州市某医院就诊(具体诊治不详),经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患者出现胸骨上段包块,且自觉疼痛较剧,遂到我院门诊就诊;行胸部CT+锁骨上窝CT平扫(2007年3月28日)示:“胸部CT平扫未见异常;左锁骨上窝血管旁可见稍低密度肿块,大小约2.3cm×1.2cm,CT值16HU,边缘清晰,考虑肿大淋巴结”。以“胸痛伴胸骨包块查因”收入我科进一步诊治。起病以来,患者精神、胃纳尚可,大小二便正常,无明显消瘦。
既往史、个人史等:无特殊。
入院查体:体温37.2℃,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70mmHg。左锁骨上窝可触及数个花生米大小淋巴结,无粘连,无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上段可触及一大小约4cm×5cm包块,质中等,轻度压痛,与周围组织粘连,边缘不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1.门诊辅助检查结果
2007-2-13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胸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
2007-3-28胸部CT+锁骨上窝CT平扫示:胸部CT平扫未见异常;左锁骨上窝肿块,考虑肿大淋巴结(左侧锁骨上窝血管旁可见稍低密度肿块,大小约2.3cm×1.2cm,CT值16HU,边缘清晰)。
2.住院期间辅助检查结果
2007-4-10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生化、尿酸无异常。肝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ALT)83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347U/L,碱性磷酸酶(AKP)311U/L,白蛋白33.7g/L,球蛋白42.8g/L,白蛋白/球蛋白(A/G)0.8,胆碱酯酶(ChE)4357U/L。血脂四项示:TG 4.4mmol/ L,TC 2.7mmol/L,HDL-C 0.8mmol/L。红斑狼疮细胞(-)。IgG、IgA、IgM、ds-DNA、ASO、RF无异常。CRP 579.2mg/L。ESR 112mm/h。Coombs试验(-)。肿瘤标志物全套无异常。抗结核抗体(-)。多导联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胸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颈椎片示:颈椎骨质增生。胸部CT平扫+增强:胸骨柄溶骨性骨质破坏,其邻近软组织及后方纵隔软组织密度增高,肿胀,上纵隔血管间隙模糊,增强扫描肿胀的软组织强化,边缘不清;余肺未见实质性病变,肺纹理分布及走行正常,气管、主支气管通畅;纵隔及左锁骨上见多个淋巴结,未见胸腔积液;与2007年3月28日CT结果对比病变进展快,范围明显扩大;印象:上述改变考虑胸骨柄骨髓炎累及邻近软组织及上纵隔。
2007-4-11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肝脏未见明显异常;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脾脏未见明显异常;胰腺未见明显异常;双肾、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前列腺未见明显异常。电子支气管镜示:双侧四级以内支气管未见异常。骨髓检查报告:多发性骨髓瘤(MM)待排(早期瘤细胞呈灶性分布,因浆细胞比例小于10%,建议更换穿刺部位),请结合X线、免疫球蛋白、本周蛋白及血清蛋白电泳以明确诊断。
2007-4-12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头颅正侧位片:头颅盖各骨未见明显异常。
2007-4-14尿本周试验(-)。淋巴结病理活检(待回)。
治疗情况: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暂予以抗感染(头孢呋辛酯、盐酸左氧氟沙星)、止痛(罗通定)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待明确诊断后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