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71岁,因“反复心悸、胸闷4年,伴气促2年,再发4天”于2007年3月16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4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心悸、胸闷、胸痛,发作时心前区有压榨感,每次持续约10多分钟后能自行缓解。曾先后多次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治疗后病情均能好转(具体不详);并于2004年4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行“PTCA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消失。2年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气促,以平卧时明显,坐位时好转,偶有咳嗽,无痰,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因此曾多次在我院及外院住院治疗,均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Ⅲ或Ⅳ级”,按“冠心病”常规治疗及抗心衰治疗后病情均能有所缓解,但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于2006年6月份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再行冠脉造影示“LAD近段轻度狭窄约30%,远段支架再狭窄70%”,遂再次行“PTCA术”,术后患者仍反复发作心悸、胸闷、气促;半年后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再次复查冠脉造影示“LAD近段轻度狭窄约30%,远段支架处未见再狭窄”,予以行核素心肌显像及负荷试验均示“未见明显充盈缺损”。4天前患者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而到我院住院治疗。患者起病后常失眠,情绪欠佳,双下肢无水肿。
既往史:有“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并胆石症、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余年。
个人史:嗜烟50余年,吸纸烟约20支/日,已戒烟4年;不嗜酒。
家族史:否认有高血压、心脏病家族史。
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6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9/78mmHg。呼吸音稍粗糙,双肺可闻及少量喘鸣音,未闻及湿性啰音。心界稍向左下扩大,心率60次/分,律不齐,偶可闻及期前收缩(2~3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及附加音,无心包摩擦音。腹平软,上腹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肌钙蛋白Ⅰ、心酶五项、DIC套餐、D-二聚体、血气分析、肝功能、血尿酸、生化八项、三大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血脂四项示:总胆固醇6.1mmol/L,甘油三酯正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7mmol/L。胸片示:主动脉型心影改变,心胸比例为0.55。胸部CT平扫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偶发室性期前收缩。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ST-T无改变,偶发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心脏彩超示:心脏结构未见异常,左室收缩功能正常,顺应性稍差,左室射血分数63%,左室内径缩短分数38%。
入院诊断: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心脏扩大、窦性心律伴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心功能Ⅲ级;②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③慢性胃炎;④胆石症并慢性胆囊炎。
治疗经过:入院后予以改善心肌供血、营养心肌、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减轻心脏负荷、利尿、平喘、化痰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气促明显好转,血压正常,双肺喘鸣音消失,未闻及湿性啰音,心率为64次/分,律不齐,偶可闻及期前收缩,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3天后患者走平路时再次出现心悸、胸闷、气促,以致不敢活动,但能平卧,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情绪较紧张,夜间难以入睡,胃纳欠佳;当时查体:体温36.8℃,呼吸20次/分,脉搏70次/分,血压125/78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0次/分,偶可闻及期前收缩,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复查生化、心酶、肌钙蛋白Ⅰ、血气分析、D-二聚体、心电图、胸片等均未见异常。遂予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测评,分值为24分,考虑有明显焦虑症状存在,即予以停用利尿药等药物,加用帕罗西汀等药物口服抗焦虑,同时予以适当的心理辅导,患者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逐渐消失,病情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