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11岁,主因确诊淋巴瘤细胞性白血病4个月,为行化疗于3月26日入院。
现病史:患儿4个月前因左侧胸部膨隆2个月,反复咳嗽1个月入某院小儿血液科。入院前胸部CT示:纵隔肿瘤性病变;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左肺上叶炎症;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入院后行各项辅助检查,综合患儿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为淋巴瘤细胞性白血病。遂依次给予VDLD、CAM、3次HDMTX+VP、VDLD方案化疗。
既往史:既往健康,无肝炎、结核、痢疾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
家族史:父母健康,非近亲婚配,无传染病和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7mmHg,体重57kg。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左侧颈部可见长约1cm手术瘢痕。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率8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叩诊鼓音,肠鸣音正常。肛门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各关节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水肿,膝反射存在,克氏征、布氏征、巴宾斯基征阴性。
入院时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示:WBC3.26×109/L,RBC3.16×1012/L,HB102g/L,PLT107×109/L,N 1.22×109/L。骨髓检查示: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25%,考虑淋巴瘤骨髓浸润待排;B超示: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活检示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入院诊断:淋巴瘤细胞性白血病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患儿3月26日入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予以充分碱化、水化、保肝等治疗,28日给予VA方案化疗,化疗过程顺利,4月4日化疗结束,患儿无明显不适。7日行腰穿+鞘内注射,8日查房时发现肛周一裂口并红肿,加强护理,保持肛周清洁,应用马应龙痔疮膏涂抹。10日出现发热,体温37.6℃,复查血常,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11日出现高热,体温最高达40.5℃,肛周疼痛加重,给予高锰酸钾洗液坐浴,马应龙痔疮膏和红霉素交替涂抹。13日换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4日血培养结果示产酶大肠埃希菌,菌血症诊断成立,给予丙种球蛋白、输血等营养支持治疗,并加用奥硝唑加强抗菌治疗。患儿肛周疼痛明显,19日脓肿破溃,流出多量脓性物质,应用过氧化氢溶液、庆大霉素反复冲洗窦道,21日在局麻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并送检脓液培养,结果示大肠埃希菌,同时查血CRP 89.2mg/L,明显增高。22日体温渐降至正常,肛周疼痛缓解,30日出院。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一旦发生感染,进展迅速,感染早期往往不能明确感染灶,也无法通过细菌培养明确感染菌株,只有少数病例能够得到病原学证据,所以经验用药必要可行。根据医院感染多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的特点,可选用以抗革兰阴性菌为主,兼顾抗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用药原则:联合、规律、足量、全程,判断使用的抗菌药物是否有效,应保证用量和疗程,防止耐药菌产生。目前对于急性白血病严重的感染,提倡抗菌药物使用“降阶梯治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的死亡率,提高缓解率。
对于轻中度感染,一般情况好的患者可以不采用降阶梯方法治疗,尤其是初次诱导化疗感染和缓解后的患者。急性白血病患者因疾病自身存在白细胞质与量的异常,加之化疗后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外周血白细胞特别是ANC下降,使医院感染机会增加。尽快提升ANC水平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证实,联合抗菌药物使用G-CSF可明显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天数,且早期使用G-CSF对减少医院感染有益。当ANC<0.5×109/L时,可口服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发生,同时口服抗真菌药物也是必须的;患者要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受凉、感冒,饮食清洁卫生,保持口腔及肛周的清洁,尽可能减少陪护或探视;患者入住无菌层流病房;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使用G-CSF升高ANC,缩短粒细胞缺乏的时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住院时间,避免交叉感染;在化疗过程中注意补足电解质,减轻消化道反应,有助于促进化疗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减轻其对机体的毒性损害。及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复合氨基酸、脂肪乳,纠正贫血,维持代谢正平衡和重要脏器功能,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总抗病能力,提高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和对感染的抵抗力,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抗感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