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8岁,主因间断腹痛伴恶心、呕吐、排黑便1天,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
现病史:患者1天前于夜间睡眠时感脐周胀痛,呈间断发作,无放射,与体位无关。当时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嗳气、呃逆;无呕血及咖啡色样物;未排便。自服多潘立酮(1片)后症状缓解入睡。入院前6小时于午饭后再次感腹胀、腹痛,为脐周胀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3次,无呕血及咖啡色样物。排黑便3次,无便血及柏油样便,排便后腹痛无明显好转。当时未测体温,无畏寒、寒战。急诊查呕吐物潜血阳性,血红蛋白测定157g/L,诊断“呕吐原因待查”,给予抗感染、抑酸、止血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食欲不佳,睡眠可,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6年。帕金森病史3年。前列腺增生症10余年。阑尾切除术后40年。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输血史。否认其他手术及外伤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1℃,呼吸20次/分,脉搏96次/分,血压86/60mmHg。神志清,精神可,自主体位。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0次/分,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腹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肠鸣音4次/分。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不肿。
入院后主要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WBC8.6×109/L,NEUT% 81.5%,Hb157g/L,PLT190×109/L。生化:TBIL26.2μmol/L,DBIL 8.7μmol/L,IBIL 17.5μmol/L,AST 56IU/L,K 3.9mmol/L。
入院诊断:肠梗阻,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功能Ⅲ级,帕金森病,前列腺增生症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患者8月23日急诊收住老年医学科,行腹部CT及B超检查考虑诊断肠梗阻,给予禁食、胃肠减压及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甲硝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8月27日,患者神志欠清,腹痛无缓解,全腹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无肌紧张。听诊肠鸣音弱,0~1次/分,于8月26日转入普外科急行“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小肠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持续3小时30分钟,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尚平稳,尿量不少,出血50ml,未输血。术后当日在ICU体温37.8℃,呼吸19~24次/分,脉搏115~135次/分,血压102~114/53~65mmHg。患者神志欠清,尿量少,10~30ml/h,存在低血容量性休克、SIRS、代谢性酸中毒,呼吸功能差,病情危重。术后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积极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患者始终神志不清,呼吸机依赖。在住院期间(共183天)出现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多脏器功能不全及多部位医院感染。经积极救治,患者原发病治愈。多部位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转院时患者昏迷,体温正常,血压心率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软,肠鸣音正常。呼吸机辅助呼吸,肠内营养支持。
1.做好围术期管理 术前尽可能调整血糖、白蛋白至正常水平。必要时使用免疫增强剂,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尽可能使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能够耐受手术创伤,降低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手术时间较长和出血较多的大手术要注意术中追加抗菌药物。
2.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能间断留置的就不持续留置。在持续留置的过程中,最好每日评估留置的必要性,尽早拔除。
3.此类患者因原发病治疗的需要势必会长期留置CVC,应选择抗感染导管,选择锁骨下置管,做好穿刺点及导管接头的消毒及护理,尽可能降低发生CRBSI的风险。
4.只要患者留置CVC,就要想到CRBSI的可能,特别是同时有其他部位感染、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时更不能忽略此点。因为在抗感染导管普遍应用、置管技术及无菌操作已十分规范的今天,继发性CRBSI(是指病原菌是从其他感染灶入血,或因肠道微生态失衡细菌易位入血,随血流粘附在导管头上形成不断释放病原菌入血的继发感染灶)可能更为常见。而继发性CRBSI的穿刺点是没有感染表现的,因此,仅凭观察穿刺点无感染迹象就对CRBSI掉以轻心,只用现有的其他部位的感染来解释体温及血象的升高,倾向于认为是原发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而不断更换和升级抗菌药物,这样做既会贻误临床上宝贵的治疗时机又很容易引发真菌血症。CRBSI的治疗重点在于立即拔管而不在于升级抗菌药物,只有拔除导管才能有效控制感染。如原发病需要继续留置CVC,则可换部位重新置管,而新置导管也要密切观察有无感染迹象,因为只要血流中存在病原菌,则仍会随血流粘附在新的导管头上再次成为继发感染灶。
5.患者使用呼吸机,应抬高床头30°~45°。增加口腔护理频率,每4~6小时1次,口腔护理使用氯己定含漱液代替生理盐水。
6.及时送检各类标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深部真菌、多重耐药菌及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等二重感染的风险。
7.注重营养支持,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使用微生态制剂维持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
8.做好手卫生,避免因频繁诊疗操作造成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