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1
病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1
案例诊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
原发病病历摘要

患者女,44岁,主因车祸伤,左下肢疼痛,活动受限50小时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50小时前不慎因车祸被撞伤,当时有昏迷,后清醒,被人送至当地医院治疗,曾给予“输液、输血”等处理,具体诊疗措施不详,为求进一步诊治,故转入某院,门诊以“车祸外伤”收入院。 患者自受伤以来,有短暂昏迷史,精神可,食欲差,小便可,大便未解。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史。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2℃,脉搏89次/分钟,呼吸19次/分钟,血压112/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醒,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感染等。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面颊肿胀,青紫,双眼视物良好,颈软,无抵抗,心、肺、腹无明显异常。

专科体格检查:左下肢肿胀明显,左小腿散在水疱,张力较高,左膝前见挫裂伤口,左大腿下端,左小腿上端压痛(+),左下肢活动受限,左足运动及感觉可,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良好,右耻骨处压痛(+),右下肢活动及感觉良好,左小腿及足部血运较右侧差,皮肤软组织条件差。

入院后主要辅助检查结果:5月13日(外院),X线示:左股骨中段;左胫骨腓骨粉碎性骨折;右侧耻骨上支骨折。

入院诊断:①左股骨骨折;②左胫骨腓骨粉碎性骨折;③右耻骨上支骨折;④面部挫伤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给予止血(β-七叶皂苷钠),脱水(20%甘露醇)、活血化淤(血栓通),左跟骨持续牵引及对症治疗,待皮肤、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择期行手术治疗,患者于5月23日行CT检查示:①左侧股骨内侧髁、外侧髁骨折;②左侧胫骨上端粉碎性骨折,左侧腓骨上端骨折;③左膝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腔积液,内前侧软组织内少许积气。患者于5月2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股骨骨折、左胫骨粉碎性骨折、左腓骨骨折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术前30分钟静脉给予头孢唑林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术中顺利进行骨折复位,并行内固定。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持续3小时25分钟,术中出血200ml,未输血。患者带气管插管安返重症监护病房。

患者于术后第4天开始发热,伤口疼痛,左小腿敷料可见明显的血性、脓性渗出物,敷料渗湿明显。 经病灶清除+冲洗引流和抗感染等治疗,患者伤口不再渗液,愈合良好,于7月2日出院。

医院感染发生、发展和防控过程描述及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此类患者医院感染防控要点

手术本身的侵入性操作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1.切口类型

据某些资料显示,非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手术感染率,开放性骨折污染严重、创面大、出血多,如消毒不彻底,在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 有文献报道,腰部以下部位骨折的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颈肩上肢部骨折的手术。

2.术后护理因素

手术后3天内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护理人员要及时通知医师;对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如果引流管不通畅,易造成深部积血,引起伤口感染。

3.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越长,手术切口暴露的时间也就越长,就会加大切口感染的几率。 建议尽可能地缩短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中手术时间。

4.季节因素

夏季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冬季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在切口感染高发季节,应及时对切口进行换药。

针对本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其防控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增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意识 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反复落实医院感染的各项控制措施,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流程,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彻底阻断医护人员传播病原菌的途径。

2.加强病房管理,定期监测环境,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限制陪人人数,减少环境污染。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床铺湿式清扫,地面及桌面等每天用合适的消毒剂湿拖湿擦2次,定期做病室空气监测。

3.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个人卫生指导,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予以鼓励、安慰、关心,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经常进行个人卫生指导,改善不良卫生习惯,加强营养,保持大便通畅。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与本病有关的知识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提高机体抵抗力,主动预防感染。

4.注重基础疾病的治疗 骨折患者的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均因术后身体抵抗力下降易引发医院感染,使切口延迟愈合,尤其是老年患者,应积极治疗相关的基础疾病,预防感染。

5.手术前充分准备 据统计,缩短住院和手术时间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应尽量缩短患者手术前的准备时间。 择期手术,要求各项辅助检查在入院1~2天内完成,尽可能安排患者早日手术,以最大限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病原菌定植于患者的机会。

6.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在处理污染创面时要彻底清洗皮肤和伤口,皮肤用消毒皂,创口用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保证把污染创面变为清洁创面。 手术器械严格按骨科常规消毒方法灭菌,手术过程中坚持无菌操作。

7.手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同时注意患者的保暖。手术患者剃毛后细菌会在表皮创面上定植,成倍地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机会。应在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内即时剃毛,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8.围术期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根据患者手术部位及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合理选择。把握用药时机和给药时间。 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以保证在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已达到有效浓度(> MIC 90)。不应在病房内给药,而应在手术室内给药。 应通过静脉给药,30分钟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血清和组织内的抗菌药物其有效浓度持续时间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 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小时,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小时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 500m1,应补充1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小时的头孢曲松,则不需要追加剂量。抗菌药物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感染的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可再用1次或数次到24小时,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小时。连续多日用药甚至用到拆线是没有必要的,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若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上一篇:病例 铜绿假单胞菌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 下一篇:病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2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