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80岁,主因反复喘憋30余年,加重10余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30余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喘息,每遇季节变化或感冒时明显,自行服药症状可缓解。 近3年症状频繁发作并加重,每年发病2~3次,住院接受抗感染及平喘治疗可好转(具体不详)。 10余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咳嗽,痰黏稠不易咳出,活动时突发憋气,某医院急诊以“喘症”收入院,给予抗感染(曾用美洛培南、去甲万古霉素)、平喘等治疗,患者出现烦躁,给予抗焦虑、镇静药物对症治疗,患者出现嗜睡,呼之不醒,给予无创辅助通气,神志渐清。 考虑患者高龄,存在基础疾病,预后不良,转入另一家医院急诊进一步治疗。 转急诊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和继续营养支持治疗。 患者急诊期间继续无创通气及鼻饲饮食,并插尿管。为进一步治疗,于3月24日收入呼吸内科。
既往史:既往脑梗死5年,遗留左侧肢体不利,可疑冠心病史4年,可疑低血糖病史20余年,前列腺增生病史20余年,高血压病史2年,前列腺电切除手术后数年。
个人史无特殊,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8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0/90mmHg。老年男性,神志清,营养稍差,发育良好,半自主体位,查体不合作。 不能对答,反应迟钝,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迟钝,舌偏右,干裂,口腔内散在溃疡,心肺(?)。肌张力稍弱,左下肢巴宾斯基征(+),右侧上肢肌张力高,肌力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征。
入院诊断:喘憋原因待查;肺部感染;冠心病;高血压Ⅱ级,极高危;脑梗死后遗症;前列腺电切除手术后。
入院后主要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WBC 8.09×109/L,NE% 68.8%;尿常规:蛋白质+,WBC阴性,亚硝酸盐阴性,尿沉渣镜检WBC 2~4/HP。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主要给予吸氧、平喘、加强雾化,化痰、加强营养神经及抗感染治疗,继续头孢哌酮/舒巴坦(2g,q12h)抗感染,同时考虑革兰阴性菌感染可能性大,加用依替米星(0.3g,qd)抗感染治疗。并加强翻身、拍背。经治疗后患者喘憋症状及肺部感染逐渐好转。 3月27日,患者可自行排尿,予以拔除尿管。 4月1日把头孢哌酮/舒巴坦更换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4月5日停用依替米星。 4月12日,基本无喘憋症状,肺部感染基本治愈。
留置尿管是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情况下泌尿系统是一个无菌的环境。 尿管的插入和留置,可以削弱宿主对细菌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逆行感染的机会。 导尿管对尿路上皮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可以促进病原菌定植,易于发生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与留置导尿管的时间有关,有文献报道,行一次性导尿术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是1%~2%,而留置导尿管4天以上则有50%~70%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若超过10天,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将达到95%以上。 因此,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应严格管理导尿管,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医护人员在导尿管的插入过程中和留置期间都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每日检查导尿管有无移位、是否通畅、集尿系统有无破损等,封闭性引流装置出现问题应立即更换,另外必须严格洗手,进行手的消毒。
近年来,真菌感染已在医院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泌尿系统感染又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内容。 但目前临床医师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不够,常常失去预防和进行早期诊断的机会,从而引起严重后果。
要控制医院感染,应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提倡多用窄谱抗菌药物,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广谱抗菌药物的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不宜作为常见感染的一线药物使用。 有研究证明,临床上不合理和长时间地使用抗菌药物是引起医院内获得性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 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易引起机体内正常菌群的失调,导致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种类越多,越容易出现深部真菌感染。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预防尿路真菌感染极为重要。
另外,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病程长,患者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是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 因为老年人反应性较差,所以尿路感染症状并不突出,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对可疑真菌感染的患者不能局限于尿常规检查,应该进行尿培养。 老年人合并真菌感染不但会迅速加重病情,而且病死率较高,故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消除致病危险因素,平衡真菌生存的内环境,补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补充蛋白、血浆和多种维生素,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指导患者进食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肾功能不全者进食低盐、低脂、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