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鲍曼不动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例 鲍曼不动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案例诊断
鲍曼不动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原发病病历摘要

患者女,13岁,主因斜坡脊索瘤术后3年余复发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打鼾,就诊于某院,诊断为斜坡占位并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回报脊索瘤。此后,患者先后行7次伽玛刀放射治疗。15个月前患者又出现右侧肢体乏力,伴行走不稳,易向右侧倾倒,于当地医院复查,诊断为脊索瘤复发,后于某院行C2椎弓根-枕骨螺钉钛棒内固定融合术及经口鼻蝶入路脊索瘤切除术。2个月前患者又出现嗜睡,乏力,无头痛呕吐,无意识障碍,无四肢抽搐发作,无二便失禁,无呼吸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脊索瘤复发,为进一步治疗于6月10日收入院。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外伤、中毒、输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肝炎、肺结核病史。

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家族中无同类患者,无家族遗传病及肿瘤病史。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70mmHg。意识清醒,精神状态正常,后枕部一长约5cm手术瘢痕。心肺腹未见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0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无口角偏斜,四肢肌力Ⅴ级,病理征均阴性,共济运动正常,无深浅感觉障碍,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

入院后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头颅MRI示:斜坡脊索瘤。

入院诊断:斜坡脊索瘤复发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第8天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口入路斜坡肿瘤切除术,术前30分钟静脉给予头孢米诺钠2.0g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术中顺利刮除瘤组织,可见背侧硬膜有一小口损伤,硬膜缺损处以人工硬脑膜覆盖并以EC胶(福爱乐医用胶)粘合,再以明胶海绵填塞瘤腔。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持续2小时20分钟,术中出血300ml,未输血。患者带气管插管安返重症监护病房。

术后第4天,患者口咽部及鼻腔有澄清咸味液体流出,出现脑脊液漏。经降颅压、抗感染治疗,患者于术后20天脑脊液瘘愈合,患者无头痛、走路不稳等症状,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原发病治愈。

医院感染发生、发展和防控过程描述及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此类患者医院感染防控要点

针对本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其防控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需要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手术的患者,要尽可能地完善术前准备,增强患者免疫力,尽可能地使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能够耐受手术创伤,降低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颅脑手术、颅内穿刺、颅内植入物等颅脑侵入性操作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本例患者就是在反复颅脑手术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针对这方面的防控措施主要是要严格遵守手术等侵入性操作的操作规范,要求操作人员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手术操作能力;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做好患者术前的皮肤消毒及术后的伤口缝合和护理。另外,术前要认真评价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对经口咽部和鼻入路的手术要非常慎重,因为这些部位有一些细菌定植,如果消毒不彻底,细菌会很容易侵入机体引起感染。国外有文献报道,术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鼻腔去定植可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发生率。

3.有报道单纯闭合性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发生率仅为9.68%,而脑脊液鼻漏或切口漏患者,感染率骤增至50.00%,与国外最新报道相符。脑脊液鼻漏或切口漏患者由于颅内颅外形成开放性通道,病原菌很容易进入颅内引发医院感染。对于这些患者术前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甚至输入白蛋白、新鲜血浆以提高其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术者也应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尽量减少术后脑脊液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4.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根据手术部位及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选择抗菌药物,确定用药时机和用药时间。推荐使用一、二代头孢菌素,经口咽部的手术可加用甲硝唑,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有效的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在手术中追加第2剂。 如无感染迹象,术后不建议长时间给药,应及时停药,以免出现耐药菌的感染。

5.加强消毒隔离是控制医院感染播散的必要措施。 具体措施见“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

上一篇:病例 阴沟肠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下一篇:病例 克柔念珠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