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7岁,主因间断头痛8年余,头晕2年收入院。
现病史:患者8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痛,间断发生,以顶枕部为主,胀痛,月经前加重,自服止痛药可减轻,未予注意,伴有恶心,无呕吐。 近年来头痛有所减轻。 近2年来,偶尔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聋、耳鸣,无抽搐,无恶心、头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好转,2月前于外院行头MRI检查发现颅内占位病变,为进一步诊治,来某院就诊。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病、结核、代谢性疾病、血液病及传染病史。
个人史:生长发育和智力正常。 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类似疾病及遗传病史。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6.8℃,血压110/75mmHg,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体重69kg。神志清醒,语言正常,定向力可。双瞳左∶右= 2.5∶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视力粗测正常,无明显视野缺损。头颅无增大,额纹对称,鼻唇沟无变浅,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生理反射存在,无脑膜刺激征,颅神经检查正常,病理反射阴性。共济协调。
入院后主要辅助检查结果:胸片正常,CT见蝶鞍扩大,鞍底下陷。 鞍内、鞍上池可见等密度影,边缘欠清,大小约20mm×20mm×12mm,CT值约30~55Hu,鞍底骨质变薄,视交叉受压上抬,右侧海绵窦受累。扫描层面内脑实质、脑室系统、脑沟裂池未见明显异常。诊断:鞍内占位。
入院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鞍区)
入院后主要原发病治疗过程:经术前检查,全科病例讨论并向家属交代病情后,于入院第7天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内镜经右鼻孔-蝶窦鞍区病变切除术”。术前给予头孢米诺钠2g预防感染。用0.5%碘伏消毒面部,0.05%碘伏消毒双侧鼻孔。术中见肿瘤位于鞍区,呈灰红色,质地韧硬,大小约2.0cm × 1.5cm × 0.1cm,边界欠清,肿瘤上界突破鞍膈,侵入鞍上池。分块切除病变,并配合刮圈及吸引器将剩余病变切除,直至镜下全切肿瘤。 切除肿瘤后鞍膈下降满意,鞍膈偏右侧有1.0cm破损,以免缝人工硬膜4.0cm × 6.0cm自术腔内覆盖鞍膈、封闭破口后,术腔内填塞明胶海绵数块。 探查术腔无渗血,取鼻中隔黏膜片覆盖于鞍底硬膜,以EC胶、明胶海绵粘合于其上修复硬膜切口,再取蝶窦前壁骨片修复鞍底骨质缺损后,右侧鼻孔填塞油纱条一根。术中出血约300ml,未输血,输液1 500ml。手术时间2小时10分钟。
术后给予抗炎、脱水、激素替代等治疗。术后第8天出现脑脊液鼻漏及低钠血症,于术后第9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内镜经右鼻孔-蝶鞍入路脑脊液漏修补术+大腿外侧筋膜取出术”。术中取出上次手术填塞的明胶海绵,清除鞍底填塞的人工硬膜,可见鞍膈有部分缺损,清亮液体随脑搏动渗出,以自体筋膜及脂肪贴附于颅底组织破损处,并以明胶海绵覆盖,EC胶粘合。 术中出血约50ml,输液800ml。 手术时间50分钟。
1.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
一般认为大多数幕上颅脑外科手术为无菌手术,我们按照常规的消毒措施进行消毒。但对于颅脑的清洁-污染手术而言,感染的发生率为6.8%~15%,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术前消毒措施,特别是经鼻的内镜手术。面部的皮肤性质决定了我们使用的消毒剂浓度要小于体部消毒剂,且鼻孔内部的消毒容易留下死腔,这就为局部细菌进入颅内创造了条件。 因此,认真仔细的术前消毒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措施。
2.防止脑脊液漏的发生
脑脊液漏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经鼻内镜手术为外界与颅内的沟通打开了一个通道,因此,术后可能会发生脑脊液鼻漏。即使术中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如本患者术中采取免缝人工硬膜覆盖等多种措施,仍然不能完全避免脑脊液鼻漏的发生。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我们要及时发现脑脊液漏。对鼻漏的护理要求保持鼻腔清洁,接触鼻腔的各种器械、纱布、药品等必须保持无菌。要尽早进行手术修补,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3.早期脑脊液引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旦发生,尽早地有针对性地抗感染治疗是最重要的。及时将感染的脑脊液引流,减少细菌对颅内的侵扰是重要的措施。在抗菌治疗的同时采取腰穿持续引流,在引流感染脑脊液的同时,可以直观地动态观察脑脊液和对脑脊液进行动态检查。
4.抗菌药物鞘内注射治疗
对于严重和反复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静脉抗菌治疗的同时,可以采用鞘内注射抗菌治疗。腰穿鞘内注射治疗,使抗菌药物不经过血脑屏障而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抗菌药物直接进入感染的脑脊液,提高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更好的抗菌效果。近年来,治疗方法也得到进一步改进,如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脑室冲洗引流术、脑室-椎管腔灌注引流法、亚低温联合人工脑脊液置换等。反对者则认为脑室系统容积小,药物毒性相对增强,容易引发神经根刺激症状、蛛网膜下腔粘连,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但对于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面对极高的死亡率,鞘内注射治疗仍然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