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近平滑念珠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病例 近平滑念珠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案例诊断
近平滑念珠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原发病病历摘要

患者男,72岁,主因咳嗽、喘憋9天,加重4天入院。

患者于9天前开始出现喘憋,伴咳嗽、咳白痰,胸片发现“双肺间质性改变,左下肺感染”。给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但喘憋加重,经急诊抢救收入某院。自发病以来,患者无意识障碍,无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进食较差。发现糖尿病史8年,胰岛素控制血糖尚可。10年前诊断为COPD。3年前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肺间质纤维化。11年前,发现“前列腺癌,广泛骨转移”,行睾丸切除术及药物去势、局部放疗。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药物镇静治疗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软,经口气管插管下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指氧92%,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不对称,左侧低,双侧痰鸣音明显。心率101次/分,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肠鸣音1~2次/分。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规:WBC 12.8×109/L,N 83.2%,Hb 94g/L,PLT 268×109/L。床旁B超:左侧胸腔大量积液。入院主要诊断: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入院后考虑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给予经口气管插管下呼吸机辅助呼吸。据痰检发现大量革兰阴性球杆菌,遂改用美罗培南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并加用阿奇霉素抗感染;同时行左侧胸腔积液穿刺,放出血性液约1000ml。痰培养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敏感,遂加用米诺环素抗感染,同时加强痰液引流。

中心静脉置管4天后,患者体温升高,最高达38.2℃,怀疑存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遂拔除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更换至左颈内静脉置管,同时抽取导管血及外周血送检。2天后,导管血、外周血培养结果回报为近平滑念珠菌,遂加用氟康唑抗真菌,2天后体温降至正常;维持治疗至转科。

医院感染发生、发展和防控过程描述及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此类患者医院感染防控要点

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很多危险因素。与操作有关的危险因素有:是否在紧急状况下置管、是否采用最大化的无菌屏障、导管的类型、腔数、置管部位、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等。与患者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存在其他急性感染、HIV阳性、移植、使用激素、COPD等。

本例为恶性肿瘤患者,高龄,使用皮质激素和广谱抗菌药物,同时存在严重肺部感染,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发人群。

美国CDC提出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核心操作规范主要有:

1.手卫生。

2.最大化无菌屏障。

3.氯己定消毒局部皮肤。

4.仔细评估选择最佳的置管部位,锁骨下静脉作为置管部位感染率最低。

5.每日评估保留置管的必要性,及时拔除非必须者。

除此之外,美国CDC推荐的预防措施还包括:

1.质量控制和持续培训

可行的、周密的预防规范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对降低感染率至关重要。例如,标准化的无菌操作、专业的输液队伍可降低感染率。

2.血管内导管的材质

与聚氯乙烯、聚乙烯材质的导管比较,聚四氟乙烯、聚氨基甲酸乙酯材质导管引起感染的几率低。

3.保护穿刺点的敷料

透明的、半渗透性的贴膜可有效保护导管,可直接观察穿刺点的变化,具有一定防水功能,与传统的纱布比较,更换贴膜的时间间隔长,可以减少护士的工作量。但出汗较多的患者、高温季节、渗血、穿刺后第一次覆盖敷料,应使用纱布,不用贴膜。

4.抗感染导管与导管袖套

某些血管内导管及其袖套的表面具有抗菌药物或消毒剂涂层,或者制作材料中含有抗菌药物或消毒剂,研究发现这些抗感染导管可降低CRBSI发生率。但如果前面5个核心操作不能落实,单纯依赖抗感染导管并不能降低感染率。

上一篇:病例 铜绿假单胞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下一篇:病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