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铜绿假单胞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病例 铜绿假单胞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案例诊断
铜绿假单胞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原发病病历摘要

患者男,56岁,主因胆囊切除术后间断发热、黄疸伴腹痛2个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体格检查时发现胆囊多发息肉,直径3.5cm,无腹痛、腹泻、皮肤黄染等伴随症状,入院前2个月于当地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理示慢性胆囊炎伴息肉。术后两周,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伴畏寒、寒战,同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变深(浓茶色),大便颜色无明显改变。当地诊治经过不详;经“抗感染等治疗”,体温下降,皮肤黄染、尿色变深症状亦随之减轻。入院前3周,进油食后症状再发,性质同前,治疗方案同前。近日于某院门诊,拟诊为“胰腺肿物性质待查”,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10kg。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记录。

入院时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查体无异常发现。专科查体,腹部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可见腹腔镜伤口3个,愈合良好。全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脾肾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无振水音,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肠鸣音3~4次/分,无亢进和减退。

入院诊断:发热、黄疸原因待查,胰头占位性质待定,炎性病变可能性大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血常规:白细胞3.35×109/L,中性粒细胞78.5%,单核细胞5.7%,红细胞4.68×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252×109/L;ESR34mm/h;尿常规正常;便常规正常,便潜血(?);肝功:TBIL 42.2μmol/L,DBIL 29.8μmol/L,ALT 90U/L,AST 53U/L,Alb 42g/L,ALP 653U/L,GGT 502U/L;肿瘤标志物:CEA 1.30ng/ml、AFP 6.3ng/ml、CA 1996.1U/ml。MRCP结果:胰头结构欠清,占位性病变不除外;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明显扩张;胰管扩张;左肾上极不规则异常信号,复杂囊肿可能。腹部增强CT+胰腺薄扫:肝内外胆管扩张,伴胆总管全程扩张,考虑胆总管下端梗阻;胰头、胰腺实质未见明显异常;胰管扩张。ERCP影见胰头颈胰管狭窄,体尾部胰管扩张,胆管下段狭窄,长约1cm,狭窄上端胆道扩张,狭窄段胆管外见一低回声占位,约1.5cm×1.0cm,局部胆管壁受侵破坏,做细胞刷检,狭窄段胰管、胆管各置入支架1枚,过程顺利。超声内镜:胰颈部交界处见1.8cm×2.0cm的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脏器未见侵犯,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周围有肿大淋巴结。胆管细胞刷病理结果:增生的导管上皮细胞。入院后给以补液、退黄,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黄染逐渐消退,胆红素逐渐下降。入院第18天体温增高1次,38.7℃,白细胞4.45×109/L,中性粒细胞56.6%,发热时抽取血培养阴性,继续给予头孢他啶及甲硝唑治疗共11天,期间体温一直正常。

入院6周后,行腹腔镜探查+粘连松解+Whipple术+空肠造瘘术+胃造瘘术。过程顺利,放置2根腹腔引流管,未输血,手术当日给予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引流管通畅,引流液清亮。术后病理:十二指肠-壶腹部腺管状腺瘤,局灶伴重度不典型增生;重度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胰腺断端、腹膜后切缘、十二指肠断端、胆总管断端及另送(十二指肠残端)未见特殊;淋巴结慢性炎症。

医院感染发生、发展和防控过程描述及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此类患者医院感染防控要点

该患者留置颈内静脉置管期间,突发寒战、高热,无其他部位感染证据,拔除静脉导管、抗感染治疗后,症状迅速好转,临床高度怀疑CRBSI。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分类明显增高,支持细菌性感染可能,外周血、导管血、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均为铜绿假单胞菌,菌种及药敏谱一致,且导管血报警时间早于外周血2小时以上,根据美国CDC对CRBSI的临床定义标准,该患者可以确诊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如医院规模、留置导管时间、置管部位、导管类型、病区因素、插管人员类别、插管过程中的无菌屏障、皮肤消毒用品、手卫生、导管的维护等。另外患者自身患有基础疾患如恶性肿瘤、血液病、免疫抑制等也增加发生各种感染(包括CRBSI)的风险。美国CDC提出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核心操作规范主要有:手卫生;最大化无菌屏障;氯己定消毒局部皮肤;仔细评估选择最佳的置管部位,锁骨下静脉作为置管部位感染率最低;每日评估保留置管的必要性,及时拔除非必须者。

该患者住院于教学医院,风险大于非教学医院,但此为客观因素,难以改变;插管部位为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相比更容易发生感染,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机械性并发症的风险更大;导管类型为非抗感染细三腔,比双腔导管易感,非监护病区,无须常规应用抗感染导管;置管时间超过7天,增加了管腔内外细菌定植的风险,从而易引起CRBSI。应进一步加强导管留置必要性的每日评估;另外该患者经历较大的手术创伤,自身抵抗力下降可能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当高度怀疑导管源性感染时,单纯抗感染治疗往往难以奏效,绝大多数情况下须立即拔除导管。如必须留置导管,可以考虑更换部位重新置管。该患者的诊治处理及时、得当,避免了感染中毒性休克、器官功能受损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生,值得借鉴。

在欧美国家、甚至是泰国、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医院里,CRBSI的发生率可以长达十几个月为0/1000导管日。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安全保障。除了落实控制措施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持之以恒的CRBSI感染监测和插管准备、操作、评估的核对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和实践。

上一篇:病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下一篇:病例 近平滑念珠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