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热带念珠菌菌血症
病例 热带念珠菌菌血症
案例诊断
热带念珠菌菌血症
原发病病历摘要

患者男,58岁,主因“反复发热3个月余,加重伴皮肤黄染2周”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38~39℃,伴畏寒、寒战,自觉小便色黄,偶有恶心、呕吐,无大便颜色改变。自服感冒药及头孢地尼1周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尿色深黄。外院诊治经过不详,不除外“淋巴瘤?”,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既往史:发病以来,患者食欲缺乏、精神弱、体重无明显变化。发现高血压病史10年,不规律服用降压药;吸烟30年,20支/天,饮酒30年,1两/天。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9.0℃,脉搏120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40/90mmHg;用平车运入室,体型肥胖,神志清,精神弱。除心率120次/分外,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

入院诊断:发热、黄疸、三系减低原因待查(淋巴瘤可能性大)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高热,体温最高达40℃,间断寒战,大汗。6月12日骨髓涂片:淋巴瘤骨髓侵犯,淋巴瘤细胞9%。骨髓活检:骨及骨髓组织与脂肪比例大致正常,骨髓中粒系比例稍增高,红系比例略减少,巨核系可见。基因重排:TCR(?)、IgH(?)、IgK(?)。免疫分型:未见异常细胞群。糖原染色:阳性为90%。酯酶双染:蓝色颗粒占10%,棕色反应细胞占0%,阴性细胞占90%。外院骨髓涂片回报:淋巴瘤细胞为17%,吞噬细胞为2.5%,淋巴瘤骨髓侵犯。6月12日起给予第1程VDCD方案化疗,化疗进行顺利。患者一般情况较前好转。化疗第二天起体温降至正常。第四天,腰穿,给予MTX 10mg+Dex 5mg+NS 2ml鞘注。7月17日开始行第二程CHOP方案化疗;患者当日晚使用化疗药后出现体温高峰升高,体温最高达40.8℃,无咳嗽、咳痰症状,伴有重度恶心、呕吐,无畏寒、寒战、头晕、头痛、咽喉肿痛等新发症状,考虑与化疗药物相关,给予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可缓解。同时加用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患者未再有高热出现。复查胸部CT:肺部病变较前无明显变化,住院6周后,临床症状缓解出院。

医院感染发生、发展和防控过程描述及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此类患者医院感染防控要点

该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后出现真菌血症。“粒缺”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后应积极救治,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非常重要。本例患者在正确的时间点及时采集血标本送检,终于获得确诊,最终使感染得到控制,未造成严重后果。

近几年国内外的监测均显示,院内真菌感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有专家认为对于接受强烈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粒细胞缺乏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GVHD的高危患者,有必要进行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研究表明,预防性服用氟康唑400mg/d可减少侵袭性酵母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尤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有确切的预防价值,但会选择性出现对氟康唑耐药的真菌,如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曲霉和真菌。在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新推出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中,建议使用泊沙康唑作为预防真菌感染的药物,但目前未在国内上市。

粒细胞缺乏者是院内感染最主要的人群之一,这与化疗引起粒细胞减少,加之化疗后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屏障功能的减弱等有关。因此,对周围环境应加强病房的洁净度,注意病房空气质量的管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开窗通风为宜。在粒缺期间应住隔离病房、严格控制病房探视,尽量减少和避免侵袭性操作;医务人员应注意对患者的保护性隔离。加强对患者的口腔黏膜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以抑制自身菌丛。应积极应用集落刺激因子,力争缩短粒缺持续时间,成分输血和静滴丙球可提高免疫力,对减少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有一定帮助。有报道,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可使医院血液病感染发生率从23.58%下降至14.20%。

上一篇:病例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血症 下一篇:病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