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血症
病例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血症
案例诊断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血症
原发病病历摘要

患者女,53岁,主因发热10天,发现白细胞高6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6月16日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发热前轻度畏寒,无寒战,伴乏力;当地诊所给予青霉素治疗,无明显疗效。6月19日患者体温最高达39℃,并出现咳嗽,干咳为主,偶带白色泡沫痰,无拉丝。同时患者觉胸闷、气短,咳嗽及深吸气时右胸痛,当地医院胸片提示双肺多发斑片影,给予帕珠沙星治疗3天,体温无明显下降。6月24日患者体温最高达40.6℃,胸闷、气短加重,就诊于某院,血常规WBC 88.35×109/L,血涂片原始细胞46%,中性杆状细胞7%,中性分叶细胞7%,淋巴细胞9%,单核细胞13%,嗜酸性粒细胞7%,嗜碱性粒细胞7%。6月25日急诊,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厚,散在斑片条索影;腹部B超未见异常。给予头孢呋辛1.5g/次,3次/日静脉滴注,咳嗽好转,体温降至38.2℃,为进一步诊治入院。病程中无皮肤瘀斑、瘀点;精神食欲欠佳;二便无异常,体重无下降。

既往史:12年前因咯血诊断为“肺结核”,口服异烟肼,肌注链霉素治疗,具体不详,后复查胸片病灶钙化。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6℃,脉搏8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00/68mmHg;双肺呼吸音粗,左肺前胸听诊布满湿啰音,右中、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未闻及干啰音,其他无异常发现。

入院诊断:急性白血病,肺部感染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检查:血常规:WBC 37.70×109/L,RBC 2.68×1012/L,Hb 76g/L,PLT 103×109/L;肝、肾功能正常;染色体:46,XX,22q-;骨髓涂片:M2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免疫分型:HLA-DR+、CD11B+、CD15+、CD33+、CD38+、CD34+、CD13+;POX染色阳性率为43%;血培养4份均为阴性;痰培养两次为白色念珠菌;腹部超声检查无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大致正常、左室高电压;超声心动检查正常。诊断“急性白血病合并肺部感染”;给予头孢他啶2g,q8h静脉滴注;同时给予雾化吸入等对症治疗。第2天,体温开始下降,第6天完全降至正常。此后,给予第1程DA方案化疗和第2程MA方案化疗。一度出现骨髓抑制,经支持治疗恢复正常。

医院感染发生、发展和防控过程描述及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此类患者医院感染防控要点

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情况下,突发寒战、高热,体温大于38℃,反复出现,多次寒战、发热时抽取血培养,1份31小时报警,培养结果为嗜麦芽寡氧单胞菌,1份43小时报警,培养结果为MRSE(不除外污染)。未找到肺内细菌性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的证据,根据美国CDC对实验室确证血流感染(LCBI)的定义,该患者可以诊断为嗜麦芽寡氧单胞菌血流感染。

这类疾病诊断上的难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发现血液中存在的致病菌,提高血培养阳性率是关键,把握好抽血时机,多次送检,至少同一时间采集两套血培养;二是仔细寻找可能的感染灶。

嗜麦芽寡氧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多发生在住院一段时间以后且曾经抗感染治疗的患者;导致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不高,一旦发现,即使一次血液培养阳性,如果其他部位无该菌存在,即可确诊。院内感染菌株常呈多重耐药,特别是对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而医师往往在患者出现重症感染时经验性首选该类药物,导致初始治疗失败,给治疗带来难度。因此,应重视感染致病菌的检测,为及时调整治疗创造条件。

本例患者无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及皮肤黏膜破损和手术伤口等破坏皮肤黏膜完整性的因素,但自身抵抗力低下,具有白血病、化疗导致粒细胞缺乏、应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等院内感染的易患因素,不能除外肠道菌群移行入血致病或者肺部复数菌感染移行入血的可能。

粒细胞缺乏是院内感染最主要的人群之一,这与化疗引起粒细胞减少,加之化疗后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屏障功能的减弱等有关。因此,对周围环境应加强病房的洁净度,注意病房空气质量的管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开窗通风为宜。在粒细胞缺少期间应住隔离病房、严格控制病房探视,尽量减少和避免侵袭性操作;医务人员应注意对患者的保护性隔离。加强对患者的口腔黏膜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以抑制自身菌丛。应积极应用集落刺激因子,力争缩短粒细胞缺少的持续时间,成分输血和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提高免疫力,对减少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有一定帮助。

上一篇:病例 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 下一篇:病例 热带念珠菌菌血症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