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0岁,因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10个月,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个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4月10日在某院行亲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后出现关节痛、腹泻等症状。于9月因“颈部包块”在某院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具体治疗不详。此次患者来某院复查,门诊于6月21日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收治。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力减低,体重下降。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9/94mmHg,神志清楚,步入病房,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4次/分,律齐,各心脏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活动良好。
入院后主要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6月22日):三系均减少;肝肾功能电解质(6月22日):总胆红素80.2(3.4~20.5μmol/L),直接胆红素49.1(0~8.4μmol/L),ALT 171(<40U/L),AST 149(45U/L),碱性磷酸酶169(40~160U/L),谷氨酰转肽酶286(52U/L),钠134.3(136~145mmol/L),总二氧化碳20.1(21.0~30.0mmol/L),镁0.69(0.70~1.15mmol/L),余正常;全血环孢素(CsA)浓度:1388.33mg/ml);巨细胞病毒DNA:<500(阴性)(<500copies/ml);血清GM检测:OD值0.22(?)(<0.5)。
入院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给予抑制免疫力(环孢素,丁二酸钠-6甲泼尼龙),降酶退黄护肝(还原型谷胱甘肽钠、甘草酸二铵、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腺苷蛋氨酸等)等对症支持治疗,监测全血CsA浓度,根据结果调整CsA用量。后患者DIC全套实验示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阳性,加用止血治疗(酚磺乙胺),患者6月29日血常规结果示三系进一步减少,故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以拉升白细胞,患者7月1日开始出现咳嗽、咳黄色痰,痰培养检出鲍曼不动杆菌,加用抗感染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盐酸莫西沙星静脉滴注,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基本可归纳为5类:宿主因素(年龄)、抑制免疫的治疗措施(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放疗)、原发疾病情况(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型颅脑损伤、血液病、昏迷、高位截瘫等)、侵袭性操作(动静脉插管、气管内全麻、气管切开、透析、穿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宿主因素方面: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器官功能退化,生理防御功能衰退,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化疗、放疗等诊疗措施都不同程度造成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或受抑制,给病原体的入侵造成可乘之机,这些因素不仅是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其他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在原发疾病的因素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损害,气道净化功能下降,黏液滞留,痰不易排出,使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得以在呼吸道滋生,这是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直接危险因素。而癌症、重型颅脑损伤、血液病、昏迷、高位截瘫等则说明患者病情严重或一般状况差,成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间接危险因素。气管内全麻、气管切开属呼吸道侵袭性操作,它们使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基本丧失或削弱,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失去了上呼吸道对空气的加温、湿化和屏障作用,病原体得以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是引起感染的直接因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尤其继发真菌感染机会增多,增加了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针对本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其防控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血液肿瘤患者在行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为抑制排斥反应,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本病例为治疗肺部感染,需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免破坏宿主自身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而发生真菌感染。在临床的诊疗中,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感染的措施以避免发生真菌感染。
2.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导致细菌和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因中性粒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趋化、氧化代谢功能杀灭多种致病原。中性粒细胞首先在趋化物质刺激下向刺激物方向移动,通过粒细胞表面C3bi或Fc受体吞噬刺激物,然后经历一个快速爆裂的氧消耗和酶活化,产生大量活性氧基团即所谓呼吸暴发,这些氧的衍生物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能破坏、杀灭致病菌。故该患者的治疗中应该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促进机体中性粒细胞的产生,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抗感染作用。
3.加强医院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措施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