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病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案例诊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原发病病历摘要

患者男,52岁,因呕吐半天,突发意识不清6小时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5月22日下午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为非喷射状呕吐。于当日晚9时突然出现两眼上翻,口吐白沫,双上肢屈曲,双下肢僵硬,无大小便失禁,持续约5分钟后缓解。缓解后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入某院急诊外科,于5月23日以“脑胶质瘤术后”收入院。患病以来,患者意识不清,饮食差,无大便、小便失禁,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患者于1年前在外院行“脑胶质瘤切除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病毒性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其父有心血管病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及肿瘤病史。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3℃,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8/78mmHg。发育正常,营养一般,意识不清,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两肺部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膨隆,叩诊鼓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专科检查:双瞳孔不等大,左瞳孔直径3mm,右瞳孔直径2.5mm,对抗反应迟钝,两侧鼻唇沟对称,双上肢肌张力增强,肌力检测不配合,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征(?),脑膜刺激征(?)。

入院后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头颅CT:脑胶质瘤术后改变;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尿潜血(+);尿红细胞:30/μl;肝肾功能:总胆红素24.9μmol/L;其余正常。

入院诊断:癫痫,脑血管意外,脑胶质瘤术后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再次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渣样物质,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再次急诊CT示:脑胶质瘤术后改变,引流术后改变,腔隙性脑梗死。遂诊断为脑胶质瘤术后继发癫痫、应激性溃疡。患者自入院以来,一直意识不清,处于浅昏迷状态,给予吸氧等治疗;使用鼻胃管给予流质饮食。同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苯巴比妥、氯丙嗪、丙戊酸钠缓释片等抗癫痫,奥美拉唑抑酸,头孢地嗪等抗感染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由于患者抽搐症状控制不理想,遂转入某院神经外科继续治疗,仍给予上述治疗,并加强抗癫痫治疗。自6月19日起,患者意识清楚,抽搐症状得到较好控制,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原发病好转出院。

医院感染发生、发展和防控过程描述及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此类患者医院感染防控要点

1.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基本可归纳为5类①宿主因素(年龄);②抑制免疫的治疗措施(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放疗);③原发疾病情况(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型颅脑损伤、血液病、昏迷、高位截瘫等);④侵袭性操作(动静脉插管、气管内全麻、气管切开、透析、穿刺);⑤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1)宿主因素方面: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器官功能退化,生理防御功能衰退,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2)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化疗、放疗等诊疗措施都不同程度造成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或受抑制,给病原体的入侵造成可乘之机,这些因素不仅是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其他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3)原发疾病情况的因素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损害,气道净化功能下降,黏液滞留,痰不易排出,使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得以在呼吸道滋生,这是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直接危险因素。而癌症、重型颅脑损伤、血液病、昏迷、高位截瘫等则说明患者病情严重或一般状况差,成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间接危险因素。

(4)气管内全麻、气管切开属于呼吸道侵袭性操作,它们使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基本丧失或削弱,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失去上呼吸道对空气的加温、湿化和屏障作用,病原体得以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是引起感染的直接因素。

(5)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尤其继发真菌感染机会增多,增加了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2.针对本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防控要点。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于病情严重或一般状况差的患者,要尽可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尽可能使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降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对于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配制成雾化液,每日雾化治疗,进行气道湿化。如痰液黏稠较多,另加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对于昏迷患者,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吸痰。

(3)加强医院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易造成医院感染的暴发和流行,既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医院一旦发现感染的特殊病原体,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感染,必须严格执行接触防护措施,最好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患者。应设置接触隔离的警示,可随时提醒医务人员和其他进入病区的其他人员遵守必要的隔离措施,降低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风险。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做好标准预防,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加强医疗废物和环境卫生管理。医院应做好感染者或定植者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对其产生的分泌物、引流液、敷料等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处置。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5)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根据痰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上一篇:病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下一篇:病例 大肠埃希菌肺炎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