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ERCP联合IDUS在疑难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特别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本病的诊断。
患者,女,57岁,于2009-01-19入院。
(一)主诉
间断腹痛3年,反复发作胰腺炎。
(二)现病史
3年前出现上腹部阵发性剧痛,与进食和体位无关,偶伴恶心呕吐,血淀粉酶升高,外院诊断急性胰腺炎,予以抗炎、抑酶治疗后,腹痛可缓解。3来反复发作胰腺炎8次,每次发作血淀粉酶均升高,对症处理可缓解。半个月前再次出现持续性剑突下及上腹部阵发性剧痛,伴恶心、呕吐,无眼黄、尿黄,无皮肤瘙痒,无发热、无腹胀、腹泻,外院MRI提示肝内胆管及胆总管轻度扩张,胰管轻度扩张;血淀粉酶1878U/L。为进一步诊治收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三)既往史
2006年8月因胆囊炎在外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无烟酒嗜好。
(四)查体
T:36.7℃,P:84次/分,R:20次/分,BP:146/85mmHg,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包块,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五)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2.97×109/L,N 46.8%,Hb 112g/L,PLT 274×109/L,尿常规及粪常规正常。血淀粉酶:287U/L。生化全项:ALT 29U/L,AST 29.6U/L,ALP 67.4U/L,r-GT 20.7U/L,TB22μmol/L,DB 6.8μmol/L,A 44.6g/L,TG 1.74mmol/L,TC 5.32mmol/L,Cr 51μmol/L,BG 5.45mmol/L,血电解质正常。肿瘤标记物AFP、CEA、CA125、CA199:正常。
1.入院诊断:急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术后。
2.入院后上级医生查房分析:老年女性患者,间断腹痛3年,再发半月,3年共发作“急性胰腺炎”8次,胆囊切除3年;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外院MRI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胰管扩张;血淀粉酶升高,因此诊断考虑为急性胰腺炎,胆囊切除后。
但是需要了解反复发作胰腺炎的原因。并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胰腺癌:患者可出现腹痛、黄疸、消瘦,伴腰背部疼痛,体重减轻等症状,也可出现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CT、MRI、超声内镜检查可发现胰腺占位,需行胰腺穿刺活检病理确诊;②慢性胰腺炎:常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彩超、CT或MRI见胰腺肿块,钙化或胰管扩张,胰管结石等。目前该患者有胰管扩张,仍需要进一步检查。为了解肝内外胆管和胰管扩张的原因,行B超、ERCP、胰管腔内超声检查。
3.B超检查:胰腺头部可见低回声区,大小2.0cm×1.4cm。
4.ERCP+IDUS术:乳头呈乳头型,开口呈绒毛状,造影见胰管显影,胰头部胰管局部明显扩张,可见胰管局部充盈缺损。切开乳头后,随即行胰管腔内超声,将UM-G20-29R小探头顺导丝插入胰管,胰头部胰管壁可见中低回声充填,胰管局部中低回声病变,使得探头偏向一侧,呈现偏心圆征象(图1);将活检钳沿胰管插入并取活检,取得组织送病理检查;延造影导管插入胰管导丝,退出导管,循导丝置入5F鼻胰管,引流通畅。

图1 IDUS示胰头部胰管壁可见稍高回声充填,超声探头发现胰管局部高回声病变,使得探头偏向一侧,呈现偏心圆征象
5.活检病理报告 乳头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此根据ERCP术中及活检病理,明确引起多次胰腺炎发作的原因为胰管乳头状腺瘤致胰液引流不畅,继发胰腺炎。
6.鉴于乳头状腺瘤伴高度上皮内瘤变有癌变可能,内镜只能行姑息治疗,请外科会诊后,同意手术治疗
(1)于2009-02-05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空肠造瘘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壶腹部,约4cm×3cm,质硬,能推动,与周围无明显粘连。作十二指肠外侧Kocher切口,游离胰头至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左缘,清扫第13组淋巴结。肿瘤未侵犯下腔静脉,未侵犯腹主动脉,于胰腺的上缘探查,肿瘤未侵犯肝总动脉、腹腔干及肠系膜上静脉,术中快速病理提示胰管内乳头状癌。
(2)术后病理:胰腺组织内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伴纤维组织增生,局部区域胰腺腺泡萎缩;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图2),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非浸润性,肿块大小2cm×1cm×1cm。周围胰腺组织内见多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区域胰腺腺泡萎缩;多灶性区域小胰管内导管上皮示低度或高度上皮内瘤变(图3)。切缘处胰管和胆总管均未见癌组织累及。胰腺周围淋巴结2枚和胃周淋巴结2枚均示反应性增生。病理分期:0(pTis,N0,M0)。

图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HE,400倍)

图3 黏膜上皮呈乳头状增生,异型性明显,符合高度上皮内瘤变(HE,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