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肝动静脉畸形继发腹痛、黄疸、心衰等伴随症状;后发现伴肺动静脉瘘,皮肤、胃肠毛细血管扩张,明确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诊断;肝移植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患者,男,57岁,于2011-02-15入院
(一)主诉
上腹痛5年,加重伴肤黄、眼黄、尿黄1个月。
(二)现病史
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持续性隐痛,无肩背部放射痛,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隐痛与进食、体位无关。当地医院B超:肝脏占位性病变(多发血管瘤可能),脾脏大,未行特殊处理。
3年前自觉腹痛较前加重,持续性疼痛夜间为甚,遂至外院就诊,胃镜: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结肠镜:距肛门25cm以下肠段黏膜充血、出血点。DSA: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显示肝内畸形血管团,主要由肝右、肝中动脉供血,向肝右静脉引流,引流静脉早显,提示肝动静脉瘘(图1),肝内血管海绵样变不排除;门静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充盈缺损影。中下腹CT+增强: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结石,肝内及胆囊窝异常血管影,血管性病变可能(图2)。胸片:心影增大。诊断为肝动静脉瘘、胆囊结石,但仅予抑酸、止痛对症治疗,症状稍好转后出院。

图1 DSA提示肝动静脉瘘

图2 2006年上腹部CT平扫+增强提示动脉期可见静脉显影,未见明显胆管扩张
之后上腹痛症状仍持续存在,性质同前,期间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腹部B超、CT示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扩张;1个月前患者感上腹部疼痛较前加重,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影响睡眠,同时出现肤黄、眼黄症状,且黄疸程度逐渐加重,伴皮肤瘙痒,1个月来体重下降5kg左右。为进一步诊治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住消化科。
(三)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饮酒史20余年,约3两/日,已戒酒5年,否认吸烟史,家族史无特殊。
(四)查体
T:36.7℃,P:83次/分,R:18次/分,BP:138/76mmHg。神清,精神委靡,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无瘀点、瘀斑,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侧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扩大,心率83次/分,律齐,三尖瓣听诊区闻及舒张期吹风样杂音,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肌紧张,剑突下压痛阳性,伴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肝区叩击痛阳性,Murphy征(-),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存在,无下肢水肿,脊柱无畸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五)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5.5×109/L,Hb:97g/L,PLT:194×109/L;生化全项:ALT 77.1U/L,AST 99.6U/L,AKP 1163.0U/L,GGT 1128.0U/L;LDH 276U/L,TB:192.3,DB 97.7,白蛋白28.8,CRP 51.5;TNT<0.05mg/L;BNP 112.0pg/ml;心肌酶谱示ALT 110U/L,LDH 717U/L,肌酸激酶:20U/L,肌酸激酶同工酶12U/L,凝血功能示Fig 4.4g/L,其余在正常范围内。
肝炎全项:HBsAb(+),其余阴性;肿瘤标记物示CA724 23.77↑,CA199 207.70↑,CEA、AFP、CA125、CA153、CA50在正常范围内。
尿常规示尿胆原4+,胆红素3+,潜血4+;PSA 16.54↑,fPSA、PAP在正常范围内;泌尿系统B超示前列腺增生,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
EKG示窦性心律,心率83次/分,左室高电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入院诊断
腹痛、皮肤、巩膜黄染原因待查。
2.入院后第2天
患者鼻腔流血,出血较多。追问病史去年也发生较大量的鼻出血1次。
3.入院后上级医生查房
患者持续性上腹痛病史已5年,初以夜间为主,后为持续性24小时疼痛;没有特殊家族史。查体见全身皮肤巩膜黄染,两侧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心界增大,三尖瓣听诊区闻及舒张期吹风样杂音,剑突下肌紧张,压痛明显。3年前外院DSA示:肝动静脉瘘征象,门静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充盈缺损影;提示肝动静脉瘘。MRI示:肝左叶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考虑肝内胆管结石,脾大。CT示肝动静脉畸形,门脉周围及肝周大量侧支循环开放,肝内胆管重度扩张。综合以上资料,诊断考虑为①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②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建议复查腹部B超、MRI、上腹部CT和超声心动图,以明确诊断。
4.超声心动图示
全心腔增大,IVSTd 1.08cm,LVDd 6.6cm,LVDs 4.5cm,EF 58%,诊断:三尖瓣轻-中度、二尖瓣轻度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
腹部B超示:肝脏回声不均匀,肝内混合性占位?肝内多发性高回声结节,胆囊显像不清,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胰腺未见明显异常,脾脏体积增大,脾门处实质性占位,考虑副脾,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肠系膜上静脉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MRI示:肝内弥漫性信号异常,沿肝内门静脉周围分布,以肝右叶为主,考虑肝内门静脉系统血管畸形可能,肝脏多发囊肿,肝左叶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考虑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炎、胆囊结石,脾大。
上腹部CT示:肝动静脉畸形,门脉周围及肝周大量侧支循环开放,肝内胆管重度扩张,副脾,双肾多发小囊肿(图27-3)。
5.为明确诊断及下一步治疗
消化科和肝胆外科讨论,意见如下:
(1)甲医生
依据患者病史、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倾向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因患者有面部毛细血管扩张、鼻出血等伴随症状,不支持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诊断。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2)乙医生
患者为57岁,男性,5年来上腹痛,1个月前出现黄疸,若为先天性因素所致,一般来说应该年轻时就出现症状,但该患者直到50岁才出现症状,先天性因素较难解释。对于肝动静脉畸形的分析,后天性的因素也可诱发肝动静脉畸形,如胆道感染、肝脓肿,脓液侵犯至血管,穿透血管壁,引起肝动静脉瘘,能引起动静脉瘘的感染一般比较严重,会出现高热、寒战,但该患者病程中从未有过发热,故后天性因素也不能完全确定,诊断困难。
(3)丙医生
患者肝动静脉畸形是明确的,临床可见肝癌、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所致;患者有5年病史,多次检查上腹部CT及肿瘤学指标等均未提示肝癌,故肝癌基本不考虑。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为一种少见的肝血管畸形病变,是肝动脉与门静脉之间异常吻合而形成的畸形血管团,有特发和继发,但形成动静脉畸形的原因尚不明确。一般仅见于肝脏的血管畸形,其他脏器没有或少有血管畸形,所以不予考虑。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诊断标准有4条:①鼻出血,自发性或反复性鼻出血;②皮肤、黏膜毛血管扩张;③内脏受累;④直系亲属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家族史。4项中具备3项者可确诊;具备2项者为疑诊;如果少于2项,则基本排除HHT。该患者既往有鼻出血史,且入院后再次发生鼻出血,面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但没有肝动静脉畸形家族史。符合3条标准,因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诊断基本成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可予鼻胃镜、肠镜等检查了解鼻、胃和结肠有无毛细血管扩张,检查肺动脉血管和脑血管三维重建,了解是否也存在肺、脑的动静脉畸形。由于肝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包括三种类型:肝动脉-肝静脉短路、肝动脉-门静脉短路、门静脉-肝静脉短路,三类血管畸形常同时出现,其中某一种畸形占优势,而随着疾病的发展,占优势的血管畸形种类可能有所不同。
(4)丁医生
同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患者出现的腹痛、黄疸、心脏病变和肝左叶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肝内胆管结石等改变,都可以用肝动静脉畸形一元论解释:①黄疸是由于肝动静脉畸形所致,因为动静脉短路导致明显的肝动脉窃血,造成胆管供血不足,由于胆道长期缺血,导致了胆管病变、狭窄,其他胆管局部扩张,时久形成结石,引起患者的黄疸症状;②由于胆道压力逐渐增加,是引起上腹疼痛的原因之一;且随着病程发展,肝动脉及门静脉瘘的症状会逐渐表现出来,表现为脾大,门脉高压,虽然患者还未见到食管胃静脉曲张,但影像学检查已发现门脉周围及肝周大量侧支循环;③由于肝动静脉畸形,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导致继发心脏病变。治疗上:可以行介入封堵动静脉瘘,但最佳方案为肝移植。目前患者胆管扩张明显,可先予ERCP术置入鼻胆管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压力。
6.肺动脉血管重建示
发现右下肺动静脉畸形(图4);脑血管重建未见异常;鼻胃镜见鼻腔和胃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结肠镜见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毛细血管扩张。以上检查结果支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

图3 2011年上腹部CT平扫+增强+血管三维重建示肝动静脉畸形,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肝内胆管重度扩张

图4 肺动静脉瘘
7.入院2周后
行ERCP术,置入鼻胆管引流管后,腹痛症状明显缓解。
8.会诊
由于患者病程较长,肺、肝均存在动静脉畸形,且形成了严重并发症,且影像学表明,还存在肝动脉和门静脉瘘可能,导致脾脏渐增大,随着时间推移,门脉高压的表现会越来越明显。行介入钢圈封堵血管畸形的风险较大,要慎重考虑,建议请肝胆外科会诊。会诊意见:肝移植应该是患者目前唯一可考虑的治疗手段,但是难度大,风险高,如家属同意可考虑行肝移植。患者及家属了解病情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9.电话随访
出院后2周伴发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