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可能;脾大、脾亢、食管静脉曲张的门脉高压症采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盆腔蔓状巨大血管瘤形成,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
患者,女性,19岁,于2009-11-05入院。
(一)主诉
腹胀、乏力1个月。
(二)现病史
患者1个月前出现腹胀、乏力,无恶心、呕吐,10天前外院查血WBC 2.75×109/L、RBC 2.69×1012/L、Hb 58g/L、PLT 64×109/L,腹部CT:门脉高压、脾大,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诊断早期肝硬化不除外;胃镜:食管静脉曲张;自身抗体示抗ds-DNA定性弱阳性;AFP、CA199、CEA均在正常范围内;乙肝表面抗体及核心抗体定量阳性。予输血、补液等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为明确诊断转入消化科。
(三)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肾脏病史;否认肝炎、结核、血吸虫病史;否认吸烟、饮酒史;患者在家中出生,由非专业医护人员接生。
(四)查体
T:36.7℃,P:79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神清,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未见瘀斑,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正常。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显露,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cm,质中,表面光滑,无压痛,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五)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WBC 2.1×109/L、RBC 3.42×1012/L、Hb 74g/L、PLT 67×109/L。尿常规正常。粪常规:隐血阳性。生化全项:大致正常。血淀粉酶:58U/l。凝血四项正常。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体定量阳性;铜蓝蛋白62.8U/L(正常21.8~48.2U/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分。
腹部彩超:①慢性肝损害声像图;②胆囊壁增厚,不光滑;③脾脏体积增大;④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上腹CT示门脉高压,脾大,食管静脉曲张。
入院后诊治过程
1.入院诊断
门脉高压症:肝炎后肝硬化?布-加综合征?脾功能亢进。
2.入院后上级医生查房分析
①患者为青年女性,1个月来反复腹胀、乏力;②贫血貌,脾肋下3cm,血常规提示三系减少;彩超、CT示门脉高压,脾大,食管静脉曲张,故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诊断明确。引起门脉高压症原因考虑以下疾病:①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一般有慢性肝炎史,临床上可有右上腹不适,且伴有乏力、食欲缺乏、黄疸、腹胀等症状,查体可有肝大,病毒学指标可呈阳性,伴有肝功能损害;该患者否认病毒肝炎史,但入院查乙肝表面抗体及核心抗体定量阳性,故不能完全排除乙肝,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②布-加综合征:本病可以发生各种年龄段,以20~40岁多见,是以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及肝上段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细胞充血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除有门静脉高压表现,常伴有胸背部静脉曲张、双下肢水肿或色素沉着、肝脏肿大;超声、MRI常可见下腔静脉受压或梗阻,或肝静脉开口梗阻或闭塞,管壁增厚、狭窄、不规则迂曲、扩张,侧支循环形成;或肝实质回声不均,肝尾叶及左肝后叶肿大,右肝萎缩等异常发现。但该患者体检未发现胸背部静脉曲张、无双下肢水肿或色素沉着、无肝脏明显肿大,但仍需作进一步检查,以鉴别布-加综合征;③特发性门脉高压症: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上以脾大、贫血﹑门静脉高压为特征,而无肝硬化或肝外门静脉或肝静脉梗阻的疾病,并排除血吸虫病﹑血液病﹑门脉与肝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先天性肝纤维化,患者外院CT提示早期肝硬化可能,故还需作进一步影像学检查。
3.入院后检查
免疫指标正常,自身抗体、线粒体抗体谱正常,因此不考虑免疫系统疾病可能。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不支持乙肝的可能。由于彩超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脾大,慢性肝损害声像图,故行CT上腹部平扫+增强+肝、门静脉三维重建检查显示:①腹水,脾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②肝静脉未见明显异常;③肝内胆管扩张。
4.主任查房意见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化验检查,考虑诊断为:①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可能,由于出生时在家中由非专业医护人员接生,现在无法了解当时的情况,但不能除外脐炎、腹腔感染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可能;②脾大,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明显低下,脾功能亢进可以确定;③目前患者无明显腹水征,双下肢无水肿,可暂不予特殊治疗;但患者脾大,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症状,治疗上建议外科手术,请外科会诊。
5.入住外科
术中探查“脾脏肿大25cm×25cm×20cm,质地中等,脾动脉直径1.0cm,脾静脉直径2.0cm。遂行“脾切除+联合断流+肝活检术”,手术顺利。肝脏未见异常。术中发现盆腔一个25cm×20cm×15cm大小占位,表面可见迂曲充血的血管,无明显搏动感,起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与子宫附件、膀胱解剖关系清楚,无粘连。术中血管外科协助诊治,认为盆腔肿块系直肠及乙状结肠血管瘤,暂不宜同时行血管瘤手术。
术后病理:脾脏多灶性出血,脾淤血伴广泛性纤维化;肝活检病理:肝脏未见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表现。术后予抗炎、抑酸及镇痛处理,术后10天复查明显改善,WBC 7.9× 109/L、RBC 3.88×1012/L、Hb 92g/L、PLT 204×109/L;脾功能亢进症状好转出院。
6.术后2个月
患者出现血便一次,外科考虑血便可能与盆腔血管瘤有关,收入院。
第二次入院诊治过程(2010-03-27)
为治疗盆腔巨大血管瘤,出院后2个月再入住外科,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普外科、血管外科、妇产科和消化科共同会诊,研究治疗方案。妇产科:建议经直肠行子宫、附件B超检查及CA125、CA199、AFP、CEA检查;消化科会诊:建议行结肠镜检查及腹腔动脉造影。
1.辅助检查结果回报
CA125 54.8U/ml,CA199、AFP、CEA均在正常范围。结肠镜示:直肠至距肛门27cm黏膜充血、色红,呈颗粒样隆起,无溃疡、息肉、肿瘤,诊断:乙状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未取活检。腹腔动脉造影:盆腔包块,盆腔血管瘤的血供来自肠系膜下动脉及左侧髂内动脉,动静脉瘘形成。
2.再次联合会诊
患者盆腔巨大血管瘤,似蔓状血管瘤样改变,血供起自肠系膜下动脉及左髂内动脉,动静脉瘘形成,手术切除血管瘤风险较大,决定行介入治疗,转入消化科。
3.介入治疗
“盆腔血管瘤动静脉瘘封堵术”,于右侧腹股沟韧带下方2cm处股动脉为穿刺点。术野常规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6ml局部浸润麻醉,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并抽出穿刺针;循导丝插入4F肝动脉型造影导管,经右股动脉,将导管插入左髂内动脉,造影见左髂内动脉多支分支与盆腔血管瘤形成动静脉瘘,造影剂在血管瘤内滞留(图1),分别超选入2支血管瘤供血动脉,予钢圈封堵;再次造影见血管瘤显影明显延迟,造影剂在血管瘤内滞留时间延长(图2)。术后嘱患者平卧24小时,局部沙袋压迫,予肝素6250U/d,持续静脉泵入,并抗炎及对症治疗;3天后好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