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肝内胆汁淤积症
病例 肝内胆汁淤积症
案例诊断
肝内胆汁淤积症
导读

难点:了解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和治疗,但病因的寻找困难。

病历摘要

患者,男,37岁,于2008-10-20入院。

(一)主诉

身黄、眼黄、尿黄伴皮肤瘙痒20天。

(二)现病史

1个月前患者出现上腹胀,伴感冒症状,伴低热,服药数天(药名不详),15天前出现身黄、眼黄,伴皮肤瘙痒,尿色变黄,大便色泽变浅,呈白陶土样,无厌油、食欲下降。当地医院查肝功能ALT 48U/L,AST 46U/L,ALP 232U/L,GGT 68U/L,TB 207.5μmol/L,DB 100μmol/L;乙肝五项正常,甲肝及丙肝抗体阴性。此后间断出现低热,上腹阵发性隐痛,无腰背酸痛、乏力,患者饮食睡眠可。

(三)既往史

5岁时患急性黄疸肝炎。有间断饮酒史10年。

(四)查体

T:36.9℃,P:65次/分,R:20次/分,BP:110/80mmHg,神清,皮肤、巩膜黄染,呈金黄色,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五)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6.37×109/L,N 59.6%,Hb 147g/l,PLT 303×109/L。尿常规:尿胆红素3+,其他正常。粪常规正常。生化全项:ALT 38.6U/L,AST 26.8U/L,ALP 284.7U/L,γ-GT 47.1U/L,TB 226.3μmol/L,DB 166.3μmol/L,总胆汁酸216.8μmol/L,胆碱酯酶5.0μmol/L,TG 4.15mmol/L;肾功能、电解质正常,白蛋白正常。凝血三项:正常。HBsAb(-)HBVDNA<500copy/ml。CMV-DNA<500copy/ml;EB-DNA<500copy/ml。AFP、CEA、CA125、CA199正常。

入院后诊治经过

1.入院诊断

黄疸原因待查: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

2.入院后上级医生查房

患者有明显的黄疸,但是病因不明,考虑病因:①由于病史中有发热症状,需要排除病毒感染引起的黄疸,故行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DNA测定;②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需要行MRCP和CT检查,除外肝内外胆管梗阻性黄疸;③需要除外免疫性肝炎,检查免疫指标;④需要除外病毒性肝炎,行肝炎全项和HBV-DNA测定。

3.化验检查结果

CMV-DNA、EB-DNA、HBV-DNA、肝炎全项(甲、乙、丙、戊肝)均阴性,排除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细胞性黄疸;ANA、AMA、dsDNA、ENA抗体、类风湿因子均阴性,不符合PBC、自身免疫性肝炎表现;B超、腹部CT及MRCP均未见肝内外胆管扩张及占位性病变,排除胆道梗阻性病变引起的黄疸;患者无贫血、血尿,脾大,血胆红素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尿胆原阴性,可排除溶血性黄疸。因此诊断为肝内胆汁淤积,但胆汁淤积原因不明。

4.治疗

入院后予还原型谷胱甘肽、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保肝退黄治疗,于入院第4天加以激素治疗。

5.为明确下一步诊疗计划行科内讨论

(1)甲医生

该患者主要表现为身黄、尿黄及皮肤瘙痒症状,伴间断发热、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入院后化验检查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转氨酶正常,自身抗体及病毒阴性,影像学检查排除肝内、外胆管阻塞性黄疸;目前考虑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原因不明,结合患者发病前有不明药物服药史,药物性肝损害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可能性大,建议行肝穿刺明确诊断,为下一步治疗、预后提供依据。

(2)乙医生

同意甲医生的观点,患者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诊断明确,虽间断饮酒10年,但饮酒量较少;影像学、肝功能检查未见慢性肝损害表现,暂可排除酒精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因患者发病前曾有服药史,目前为药物性肝病的急性胆汁淤积样表现。可行肝脏穿刺,明确胆汁淤积类型。患者采用激素等治疗有效,胆红素水平下降,但是黄疸消退需要过程,激素可适当减量,避免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3)丙医生

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诊断明确,如果考虑药物性肝炎诊断需要有明确的服药名称、服药时间、发病时间、停用时间及停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此患者有不知药名的服药史,而且黄疸前出现感冒症状,伴低热,因此不能除外感染因素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可能。综合讨论意见,下一步行肝脏穿刺,调整激素用量。

6.根据科内讨论意见为患者行肝穿检查

肝穿刺病理:条索样肝组织,其内见11个汇管区,汇管区内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内多灶性胆汁淤积及胆栓形成,个别胆汁淤积区围绕中央静脉,并可见点状坏死(图1)。免疫组化:肝细胞表达HBsAg(-),HB-cAg(-),HCV(-)。肝穿结果也证实肝内胆汁淤积。

图1 肝脏穿刺病理显示肝细胞内淤胆,并可见胆栓形成,灶性区见点状坏死(HE,400倍)

7.入院第4天

激素治疗(地塞米松5mg,qd,5天后改为泼尼松30mg,qd,2周后改为25mg,qd,7d;20mg,qd,5d),同时予以熊去氧胆酸0.75/d,住院30天,复查肝功能TB波动于154μmol/l,DB124μmol/l。

8.感染科会诊

同意肝内胆汁淤积诊断,讨论了激素治疗疗效不理想的原因,考虑可能激素用量偏小,在排除大剂量激素使用禁忌证后,予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80mg,qd,4d;60mg,qd,4d;40mg,qd,8d),辅以保护胃黏膜、补钙、补钾等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后眼黄、尿黄减轻,皮肤瘙痒较前明显好转,复查肝功能提示TB和DB进行性下降,冲击治疗后20天后肝功能为:TB85.7μmol/L,DB 66.4μmol/L,总胆汁酸55.6μmol/l,ALP和γ-GT正常,患者无明显不适,住院50天时出院,继续甲泼尼龙片32mg,qd口服,每周甲泼尼龙减量4mg,并且门诊随诊。

9.1年后电话随访

体健,肝功能正常。

最后诊断和诊治总结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点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下一篇:病例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